菜鸟科技网

假退税会被判刑吗?

做假退税是一种严重的税收违法行为,其后果涉及法律、经济、信用等多个层面,不仅会面临严厉的行政处罚,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给个人或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属于偷税,对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将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同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滞纳金自税款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计算至实际缴清税款之日止,长期来看可能形成巨额债务。

假退税会被判刑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述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偷税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若行为人以假退税为手段,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从经济后果分析,做假退税一旦被查处,除了补缴税款和罚款,企业还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某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出口单据等手段骗取出口退税,若被税务机关稽查发现,不仅需退还全部非法所得的退税款,还可能被处以数倍罚款,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进而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破产倒闭,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及相关直接责任人也将面临个人经济处罚,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对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除判处罚金外,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层面的后果同样不可忽视,根据《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偷税行为属于直接判定为D级纳税失信行为的情形,一旦被评为D级,企业将在发票领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等多个领域受到限制:税务机关将严格其发票管理,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按领用次月起实行交旧供新、严格限量供应;出口退税审核将更加严格,退税时间可能大幅延长;商业银行在授信时会将其列为高风险客户,提高贷款利率或直接拒绝贷款,甚至可能被列入融资黑名单,D级纳税人的信息将通过“信用中国”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影响企业招投标、合作伙伴信任度等商业信誉,长期来看可能失去市场机会。

对个人而言,参与做假退税的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等直接责任人,不仅会被税务机关通报,还可能被禁止从事会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二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单位处以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若情节严重,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若构成犯罪,则终身禁止从事会计职业,并面临刑事处罚。

假退税会被判刑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跨境贸易领域,做假退税的后果更为严重,通过虚报出口价格、伪造报关单、伪造外汇核销单等手段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不仅违反国内税收法规,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海关相关法律,面临海关的行政处罚(如吊销报关资格、处以货物价值等值以下的罚款)以及外汇管理部门的处罚,若涉及跨境洗钱等犯罪行为,还将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洗钱罪定罪处罚,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社会影响角度看,假退税行为破坏了税收公平原则,损害了国家财政收入,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而假退税行为占用了公共资源,削弱了税收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这种行为对诚信经营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竞争,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市场生态。

为避免上述后果,企业和个人应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核算,确保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在出口退税业务中,应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加强对出口业务、单据、收汇等环节的审核,避免因疏忽或故意导致违法行为,个人应提高法律意识,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虚假退税操作,共同维护税收法治环境。

相关问答FAQs

假退税会被判刑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1:企业因财务人员失误导致申报数据错误,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A1: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属于无主观故意的计算错误、政策理解偏差等非故意行为,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六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若经核实确属失误,税务机关可责令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但若存在隐匿收入、伪造凭证等故意行为,则可能构成偷税,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2:企业被认定为偷税后,补缴税款和缴纳罚款后,是否还会影响纳税信用等级?**
A2:会,根据《纳税信用修复办法》,对于偷税行为,纳税信用级别直接判为D级,且D级纳税信用非经规定程序不得修复,即使企业补缴税款、缴纳罚款并纠正违法行为,纳税信用等级仍需根据《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规定,在规定期限后通过纳税信用修复程序申请修复,且修复后的纳税信用等级最高也只能为C级,修复条件包括:偷税比例不超过10%且已补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或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等,具体修复流程需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调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