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oss招聘的平台上,许多求职者都曾遇到过看似“机会满满”却暗藏玄机的招聘套路,这些套路往往以高效、直接为名,实则可能隐藏着招聘方的真实意图,甚至让求职者在时间和精力上遭受损失,从虚假岗位到隐性成本,从信息差到心理博弈,Boss招聘的套路多种多样,需要求职者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最常见的是“虚假岗位”套路,部分企业或招聘者为了完成招聘指标、储备候选人,甚至是进行市场调研,会发布并不存在的岗位,这类岗位的描述通常模糊不清,要求宽泛,薪资待遇却异常诱人,无经验即可月薪过万”“弹性工作制+高提成”,当求职者主动沟通后,招聘方会以“先培训再上岗”“需缴纳费用”等理由推脱,或引导至其他业务岗位,某公司打着“新媒体运营”的旗号,实际却要求求职者先从事3个月的销售,期间无底薪,靠业绩提成,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本质上是利用求职者的求职需求填补一线销售岗位的空缺。
“信息差”套路,Boss招聘的沟通模式强调“直聊”,但这种直接性也可能成为信息不对称的工具,部分招聘者会在沟通时刻意弱化岗位的负面信息,放大优势,在描述工作内容时,只说“负责客户对接”,却隐瞒需要频繁加班、出差或应对难缠客户的情况;在薪资结构上,只强调“高绩效奖金”,却不说明绩效的严苛标准或发放周期,有些公司会以“试用期考核”为由,降低试用期薪资,或在试用期结束后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辞退求职者,从而节省人力成本,据某求职者反馈,其在一家电商公司面试时,招聘方承诺月薪8000元,但入职后才发现其中2000元为“绩效工资”,且需完成远超常规的工作量才能拿到,这种“画大饼”式的薪资承诺,让求职者在入职后陷入被动。
再者是“隐性成本”套路,这类套路通常以“岗前培训”“技能提升”为名,要求求职者缴纳培训费用或购买指定产品,某教育机构招聘“课程顾问”,要求求职者先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费用1980元,承诺培训后通过考核即可入职,但实际情况是,培训内容与岗位关联度低,且考核标准模糊,多数人培训后仍无法通过考核,最终培训费打了水漂,还有一些岗位需要求职者自备办公设备、支付押金,或以“服装费”“工牌费”等名义收取费用,这些行为都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求职者需高度警惕。
还有一种“心理博弈”套路,Boss招聘的快节奏沟通容易让求职者产生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判断力,部分招聘者会通过“岗位竞争激烈”“今天就要确定”等话术,催促求职者快速做出决定,甚至不安排面试就直接要求入职,这种“高压式”招聘往往隐藏着问题,例如公司内部管理混乱、人员流动频繁,或岗位本身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有些招聘者在沟通过程中会过度承诺,3年晋升经理”“年底分红”,但这些承诺缺乏书面依据,入职后往往无法兑现,本质上是通过“空头支票”吸引求职者。

除了上述套路,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招聘者的头像和认证信息模糊,可能是非正规HR或中介;沟通中频繁使用“马上”“肯定”等绝对化词语,却回避具体细节;岗位发布时间过长却仍在招聘,可能岗位需求不真实,这些信号都可能是招聘套路的“预警信号”,求职者需要结合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
面对Boss招聘中的各种套路,求职者应如何规避?要核实岗位信息的真实性,可通过企业官网、天眼查等渠道查询公司资质,避免轻信“高薪低门槛”的诱惑,沟通中要主动询问细节,包括工作内容、薪资结构、试用期考核、离职率等,对招聘方的模糊回答保持警惕,对于要求缴纳费用、购买产品的情况,应坚决拒绝,任何以入职为前提的费用收取都涉嫌违规,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薪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等关键信息,避免口头承诺带来的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在Boss招聘上遇到“先培训后上岗”的岗位,需要缴纳培训费,这种靠谱吗?
A1:这种岗位通常不靠谱,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培训费用,即使是岗前培训,也应是公司内部提供,且培训内容应与岗位直接相关,若招聘方以“培训”名义收费,很可能是借招聘之名进行敛财,建议直接拒绝,避免财产损失。

Q2:Boss招聘上招聘者承诺“入职后立即缴纳五险一金”,但入职后却说“试用期不交”,这种情况怎么办?
A2:这是典型的套路,试用期也属于劳动关系的一部分,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保,若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与公司沟通,要求依法缴纳;若公司拒绝,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签订劳动合同时,务必明确社保缴纳时间,避免口头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