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过程中,招聘骗术屡见不鲜,不仅浪费求职者的时间与精力,甚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或个人信息泄露,了解常见骗术的套路并掌握识别方法,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前提,以下是招聘中常见的骗术类型及防范建议:

虚假招聘类骗术
这类骗术以虚假职位为诱饵,目的包括骗取个人信息、诱导参与传销或非法活动。
- 高薪低要求陷阱:发布“无经验高薪”“月入过万”等诱人职位,实则要求缴纳“培训费”“服装费”或从事非法工作(如刷单、诈骗)。
- 虚假公司信息:伪造知名企业官网、营业执照或办公地址,以“急招”为由要求面试者提前缴纳“保证金”“建档费”。
- 传销伪装招聘:以“销售经理”“创业合伙人”等名义诱骗求职者,要求缴纳“入门费”并发展下线,本质是传销活动。
防范建议: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企业资质;警惕要求提前缴费的招聘信息;面试前通过企业官方渠道确认职位真实性。
收费类骗术
以各种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是招聘中最常见的违规行为。
- 培训贷:以“岗前培训”为由,要求求职者贷款支付高额培训费用,培训后却不安排工作或承诺的工作无法兑现。
- 体检费/服装费:以“统一体检”“定制工装”为由收取费用,但实际体检机构非合作单位或服装质量低劣。
- 押金/保证金:声称“防止员工离职”收取押金,或以“考核不通过”为由拒绝退还。
防范建议:正规招聘不收取任何费用;警惕与第三方贷款机构合作的培训项目;若遇收费,立即终止应聘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信息泄露类骗术
利用招聘环节套取求职者敏感信息,用于非法用途。
- 过度索要隐私: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等非必要信息,甚至要求提供银行卡验证“工资发放”。
- 虚假面试邀请:冒充企业HR发送面试邮件或短信,链接为钓鱼网站,旨在盗取账号密码或植入病毒。
防范建议:简历中避免暴露过多隐私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面试地点选择正规办公场所;对企业邮箱后缀(如@公司官网)进行核实。
劳务派遣类骗术
以“正式工”名义招聘,实为劳务派遣工,待遇与承诺不符。
- 合同陷阱: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而非劳动合同,薪资福利、社保缴纳标准远低于正式员工,且可能被随意辞退。
- 岗位名称误导:将“销售代表”包装为“渠道经理”,将“临时工”描述为“储备干部”,实际工作内容与描述严重不符。
防范建议:面试时明确用工性质,要求查看劳动合同文本;确认薪资结构是否包含绩效、提成等,避免口头承诺。

其他新型骗术
- 刷单兼职:以“足不出户日赚百元”为诱饵,要求先垫付资金刷单,后以“任务未完成”为由拒绝返款。
- 实习陷阱:以“实习转正”为噱头,要求长时间免费或低薪工作,最终以“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录用。
常见骗术识别与防范一览表 | 骗术类型 | 典型特征 | 防范措施 | |------------------|-----------------------------------|-----------------------------------| | 虚假招聘 | 高薪低要求、公司信息模糊 | 核实企业资质,确认职位真实性 | | 收费类 | 培训贷、押金、体检费 | 拒绝任何形式收费,举报违规行为 | | 信息泄露 | 索要过度隐私、钓鱼链接 | 保护个人信息,警惕陌生链接 | | 劳务派遣 | 合同类型模糊、岗位名称夸大 | 明确用工性质,仔细审阅合同条款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招聘信息是否为虚假职位?
A1:可通过以下方式判断:①查看企业是否在官方平台(如企业官网、招聘官网)发布相同职位;②搜索公司名称+“投诉”或“纠纷”,了解企业口碑;③要求提供企业注册号,通过工商系统查询经营范围;④面试前确认办公地址是否与注册地址一致,警惕“面试地点在酒店、居民楼”等情况。
Q2:遇到要求缴纳“培训费”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A2:立即拒绝并终止应聘,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若对方以“培训后入职”为由施压,可要求其提供与劳动合同挂钩的书面协议,并核实培训机构的资质,若已缴费,保留证据并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电话12333)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