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特区与数字经济高地,近年来在“互联网+”战略推动下,网络平台搭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涵盖政务服务、商业贸易、文旅融合、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厦门网络平台搭建不仅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也是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以下从建设背景、核心领域、技术架构、实施要点及典型案例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建设背景: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厦门网络平台搭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契合,在政策层面,《厦门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要求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化、产业数字化场景化、公共服务智能化,为平台搭建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在市场需求层面,随着跨境电商、直播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崛起,企业亟需通过线上平台拓展市场、优化管理;市民对“一网通办”“掌上办理”的政务服务需求,也加速了政府端平台的建设进程,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跨境数据流动与国际贸易平台搭建更成为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
核心领域:多场景协同推进
厦门网络平台搭建已形成“政务+产业+民生”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重点聚焦以下领域:
- 政务服务平台:以“i厦门”总枢纽为核心,整合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200余项服务,实现“一端受理、全市通办”。“e政务”自助服务终端已覆盖社区、地铁站等场所,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
- 产业赋能平台:针对厦门支柱产业,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如“美亚中正工业云”),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数字化、生产流程智能化,数据显示,2022年厦门跨境电商平台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35%。
- 文旅融合平台:依托厦门“国际花园城市”品牌,构建“文旅云”平台,整合鼓浪屿、沙坡尾等景区资源,提供在线预约、智能导览、文化IP衍生品销售等服务,2023年“五一”期间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200%。
- 智慧城市平台:通过“城市大脑”整合交通、环保、应急等数据,实现信号灯智能调控、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技术架构:云网数安一体化支撑
厦门网络平台搭建普遍采用“云-网-数-安”一体化技术架构,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扩展性:
- 云基础设施:依托厦门政务云、企业云服务,采用混合云模式,兼顾数据安全与弹性需求,政务平台部署在政务云,而商业平台则可选择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服务。
- 网络支撑:通过5G基站全域覆盖、千兆光网进企入户,为平台提供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环境,目前厦门已建成5G基站1.2万个,重点产业园区5G覆盖率100%。
- 数据中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如“城市大脑”已接入市级部门数据200亿条,支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30余个场景。
- 安全体系: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态势感知等手段,构建“主动防御+动态监测”的安全防护体系。
实施要点:全生命周期管理
厦门网络平台搭建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 需求调研: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场景模拟等方式,精准定位政府、企业、市民的核心需求,政务服务平台搭建前开展10万+用户问卷调查,优化高频服务流程。
- 敏捷开发:采用“小步快跑、迭代优化”的开发模式,分模块上线快速验证,如“i厦门”平台采用每月迭代机制,累计上线功能模块500余个。
- 运营维护:建立7×24小时运维团队,通过AI监控平台性能,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定期开展用户培训,提升平台使用率。
- 效果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平台效能,从用户满意度、办事效率、经济效益等维度量化成果,如某政务平台上线后,企业开办时间从5天压缩至4小时。
典型案例:标杆项目引领发展
- 厦门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海关、税务、物流等数据,为企业提供通关、退税、融资一站式服务,2022年服务企业超8000家,带动就业5万人。
- 厦门“城市大脑”:汇聚全市85%的政务数据,实现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8%、应急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获评“中国智慧城市创新案例”。
- 鼓浪屿智慧文旅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动态调控客流,预约成功率提升至95%,同时开发VR导览功能,线上访问量突破1000万人次。
相关问答FAQs
Q1:厦门网络平台搭建中,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
A1:厦门通过“制度+技术”双轨制实现平衡,出台《厦门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开放范围与权限分级;采用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在数据应用中脱敏个人信息,城市大脑”在交通分析中仅使用匿名化轨迹数据,确保用户隐私不被泄露。
Q2:中小企业在厦门搭建网络平台时,可享受哪些政策支持?
A2:厦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平台建设补贴+人才培训+融资支持”组合政策:对通过认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联合高校开展“数字技能免费培训”,年培训超万人次;设立1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为平台搭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