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出真正的浊辅音,首先需要明确浊辅音的发音原理与清辅音的核心区别,浊辅音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而清辅音声带不振动,这一根本差异决定了浊辅音的发声方法,需要从声带控制、发音部位、气流力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训练,以下将从基础原理、常见误区、具体方法、练习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浊辅音的发音原理与核心特征
浊辅音的发声依赖于声带的振动,当气流通过声门时,声带会自然闭合,气流冲击声带使其振动,产生声波,这种振动会通过喉部、口腔、鼻腔等共鸣腔体放大,最终形成具有特定音色的浊辅音,与清辅音相比,浊辅音的“浊”体现在声带的持续振动上,b/、/d/、/g/、/v/、/z/等,发音时将手指轻触喉部,能明显感受到震感。
需要注意的是,浊辅音的“振动”并非声带全程紧绷,而是保持适度闭合状态,让气流均匀通过,若声带过紧,会导致声音嘶哑;过松则振动不足,可能混入清音成分,声带的“可控振动”是发出纯正浊辅音的关键。
常见误区与纠正方法
在练习浊辅音时,学习者常因母语干扰或发音习惯陷入误区,以下是典型问题及解决思路:
误区:用清音替代浊音(如将/b/发成/p/)
原因:部分语言(如汉语普通话)中,辅音清浊对立不明显,学习者习惯用送气或不送气的清音代替浊音。“b”在汉语中实际是不送气清音/b̥/,而英语中的/b/是浊辅音,需声带振动。 纠正:强化“声带振动”的意识,练习时,先发元音/a/,感受声带振动,然后迅速双唇闭合发出/b/,保持声带持续振动,再将/b/嵌入单词中(如“bat”而非“pat”)。

误区:浊辅音发音过重或过轻
原因:过度强调“浊”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发音生硬;而追求“轻柔”则可能弱化振动,使浊音接近清音。 纠正:通过“对比法”调整力度,对比“big”(浊辅音/b/)和“pig”(清辅音/p/),感受/b/的声带振动更柔和,气流强度弱于/p/,浊辅音的气流强度应适中,以“自然振动”为标准。
误区:在词末位置丢失浊音特征(如将“dog”发成/dɒk/)
原因:英语等语言中,词末浊辅音可能因语速快、弱读而清化,但单独发音或重读时需保持浊化。 纠正:练习“延长法”,将词末浊辅音延长2-3秒,同时触摸喉部确认振动,dog”结尾的/g/发音时,刻意延长“g”的音节,感受声带持续振动。
具体发音方法与部位对照
不同浊辅音的发音部位(双唇、齿龈、软腭等)和发音方式(塞音、擦音、鼻音等)不同,需针对性训练,以下为常见浊辅音的发音要点及练习方法:
| 浊辅音 | 发音部位 | 发音方式 | 练习方法 |
|---|---|---|---|
| /b/ | 双唇 | 浊塞音 | 双唇紧闭,声带振动,突然送气发出“b”,对比“buy”(浊)和“pie”(清)。 |
| /d/ | 齿龈 | 浊塞音 | 舌尖抵上齿龈,声带振动,突然送气发出“d”,对比“day”(浊)和“tea”(清)。 |
| /g/ | 软腭 | 浊塞音 | 舌根抵软腭,声带振动,突然送气发出“g”,对比“go”(浊)和“coat”(清)。 |
| /v/ | 唇齿 | 浊擦音 | 上齿轻触下唇,声带振动,摩擦发出“v”,对比“vet”(浊)和“wet”(清)。 |
| /z/ | 齿龈 | 浊擦音 | 舌尖接近上齿龈,声带振动,摩擦发出“z”,对比“zoo”(浊)和“sue”(清)。 |
| 舌齿 | 浊擦音 | 舌尖轻触上齿,声带振动,摩擦发出“th”(如“this”),对比“this”(浊)和“thin”(清)。 | |
| 齿龈后 | 浊擦音 | 舌尖上卷接近硬腭,声带振动,摩擦发出“s”的浊音(如“measure”)。 | |
| /m/ | 双唇 | 浊鼻音 | 双唇闭合,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m”,感受鼻腔共鸣。 |
| /n/ | 齿龈 | 浊鼻音 | 舌尖抵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n”,感受舌尖与齿龈的接触。 |
| 软腭 | 浊鼻音 | 舌根抵软腭,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ng”(如“song”),避免误发成/nɡ/。 |
系统练习步骤与训练技巧
掌握浊辅音发音需循序渐进,以下为科学的练习流程:

基础感知:声带振动训练
- 步骤1:用手指轻触喉部,发元音/a/、/i/、/u/,感受声带的持续振动。
- 步骤2:在元音后添加浊辅音,如/a-b/、/i-d/、/u-g/,保持声带从元音到辅音的连续振动。
- 步骤3:对比清浊辅音组合,如“pa-ba”“ta-da”“ka-ga”,通过触摸喉部区分清浊差异。
部位定位:发音器官模仿
- 方法:对着镜子观察发音部位,发/v/时,确保上齿轻触下唇而非仅用嘴唇摩擦;发/ð/时,舌尖轻触上齿而非咬舌。
- 工具辅助:使用压舌板轻压舌面,感受不同辅音的舌位变化(如/d/的舌尖抵齿龈,/g/的舌根抵软腭)。
词汇强化:单词与句子练习
- 单词练习:选取包含目标浊辅音的单词,如/b/(baby, ball)、/d/(dog, day)、/z/(zoo, zoo),重复朗读并强调浊音特征。
- 句子练习:通过句子中的重读和弱读训练,如“I bought a dog and a vet”,在重读词中保持浊音清晰,弱读词中避免完全清化。
对比辨音:清浊辅音交替训练
- 练习材料:选择清浊对立的单词对,如“pair/bear”“tea/dead”“fine/vine”,交替朗读时注意气流强度和声带振动的差异。
- 录音对比:录制自己的发音与原声对比,重点检查词末浊辅音是否振动(如“bag”是否发成“bak”)。
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 避免过度用力:浊辅音的声带振动是“自然”而非“强制”的,过度用力会导致喉部紧张,影响发音流畅性。
- 结合语调训练:浊辅音常与英语的连读、弱读现象相关(如“want to”弱读为“wanna”),需在语流中练习,而非孤立发音。
- 耐心与持续练习:声带控制需要时间适应,建议每天10-15分钟针对性训练,逐步形成肌肉记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我发/v/时总感觉像/w/,如何区分?
解答:/v/是唇齿浊擦音,需上齿轻触下唇,气流从唇间缝隙摩擦而出,声带振动;而/w/是软腭浊近音,双唇收圆但不接触,舌根抬起接近软腭,练习时,可先发/f/(清擦音,声带不振动),再将声带振动变为/v/,同时保持上齿轻触下唇的姿势,避免双唇收圆(/w/的特征)。
问题2:英语词末的浊辅音(如“bags”中的/z/)总是发不清,怎么办?
解答:词末浊辅音易因弱读而清化,需通过“延长+强化振动”练习,将“bags”拆解为“bag-z”,延长/z/的发音时间,同时用手指触摸喉部确认振动;也可对比“bag”(浊/z/)和“back”(清/k/),感受词末浊辅音的“余振感”,日常朗读时,刻意放慢语速,确保词末浊辅音有足够的振动时长,再逐步恢复正常语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