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趣地讲解双元音,关键在于将抽象的语音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知的体验,让学生或学习者不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探索、发现其中的乐趣和规律,双元音是由两个元音音素组合而成的音,发音时发音器官从一个元音位置向另一个元音位置滑动,形成一个连贯的滑动过程,因此也常被称为“滑动音”,讲解时,可以从“故事化”、“情境化”、“互动化”和“生活化”四个维度入手,让双元音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可以用“声音旅行”的故事化方式引入双元音的概念,告诉学习者,元音字母在单词中有时会“不安分”,它们不喜欢单独待在一个地方,于是会拉着另一个元音朋友一起“手拉手”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它们不会停在一个地方,而是从一个起点滑向终点,这个“滑动”的过程就是双元音,双元音/eɪ/就可以想象成“小e”和“小i”一起去探险,“e”是起点,发音时嘴巴张得稍大,舌尖抵住下齿,然后慢慢滑向“i”的发音,嘴角向两边展开,就像一个微笑从酝酿到绽放的过程,这种拟人化的故事,能迅速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让双元音的概念变得亲切可感。
情境化教学能让双元音“活”起来,将双元音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或故事情节中,帮助学习者理解其发音特点和用法,讲解/aɪ/时,可以设计一个“寻找宝藏”的情境:学习者拿到一张藏宝图,上面写着“/aɪ/ /aɪ/ /aɪ/,find the treasure!”,当学习者发出/aɪ/的音时,可以模仿“寻宝”的动作——先张大嘴巴发出“a”的音,然后迅速滑向“i”,同时眼睛睁大,做出“发现”的表情,再比如/əʊ/,可以想象成“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发音时从/ə/的短促滑向/əʊ/的圆唇,嘴巴从自然状态逐渐收圆,就像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时的惊喜表情,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双元音不再是孤立的音标,而是带有情感和场景的“声音符号”。
互动化是增强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设计一系列声音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学习者在玩乐中掌握双元音,双元音接龙”,老师说一个包含某个双元音的单词,如“cake”(/eɪ/),学生需要说出另一个包含相同双元音的单词,如“make”、“take”等,比比谁说得多又准,还可以进行“双元音模仿秀”,老师播放含有不同双元音的单词录音,学生模仿发音,并猜测对应的单词是什么,模仿最像的学生可以获得“发音小达人”的称号,利用肢体动作辅助发音也是一种有趣的互动方式,比如发/aʊ/时,可以让学生双手从身体两侧打开(模拟“a”的发音口型),然后迅速向中间合拢(模拟“u”的圆唇口型),用身体的滑动来感受双元音的发音过程。
生活化元素的融入能让双元音学习更具亲切感和实用性,引导学习者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双元音的身影,比如他们的名字、喜欢的食物、常见的物品等,学生名字“Mike”含有/aɪ/,“Lisa”含有/i:/(虽然是单元音,但可以对比讲解),“Rose”含有/əʊ/,喜欢的食物如“cake”(/eɪ/)、“ice cream”(/aɪ/)、“pie”(/aɪ/)等,通过列举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学习者会发现双元音无处不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还可以鼓励学习者用含有特定双元音的单词造句,比如用/my/(/aɪ/)造句:“I like my blue kite.”,将双元音运用到真实的语言表达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让学习者更系统地掌握双元音,可以设计一个“双元音特性对照表”,帮助他们区分不同双元音的发音特点和常见拼写方式。
双元音 | 发音特点(起点→终点) | 常见拼写组合 | 例词 |
---|---|---|---|
/eɪ/ | e(短促)→ i(微笑) | a, ai, ay, ea | cake, rain, day, great |
/aɪ/ | a(张大)→ i(抬高) | i, y, ie | bike, my, pie |
/ɔɪ/ | ɔ(圆唇)→ i(扁平) | oi, oy | coin, boy |
/əʊ/ | ə(中性)→ əʊ(圆唇) | o, oa, ow, o-e | go, boat, snow, home |
/aʊ/ | a(张大)→ ʊ(收圆) | ou, ow | house, cow |
/ɪə/ | ɪ(短促)→ ə(中性) | ear, ere, eer | hear, here, deer |
/eə/ | e(短促)→ ə(中性) | air, are, ear | hair, care, bear |
/ʊə/ | ʊ(短促)→ ə(中性) | oor, our, ure | poor, tour, sure |
这个表格可以作为学习时的参考工具,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双元音的关键信息,方便对比和记忆。
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对比法”和“夸张法”强化发音感知,将双元音/eɪ/和单元音/e/进行对比,如“say”(/eɪ/)和“set”(/e/),让学生感受前者发音时口型从大到小的滑动,后者则是一个固定的短音,可以适当夸张双元音的滑动过程,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发音器官的变化,比如发/aʊ/时,可以夸张地从“啊”滑到“呜”,引发学生的笑声,在轻松的氛围中纠正发音。
有趣地讲解双元音需要打破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故事引入、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和生活化举例等多种方式,将双元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当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到声音的探索和游戏中,他们不仅能够轻松掌握双元音的发音技巧,更能感受到英语语音的魅力,从而激发持续学习的热情。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有些双元音的拼写和发音不一致,book”里的“oo”发/ʊ/而不是/u:/,这会影响双元音的学习吗?
A1:确实,英语中元音字母的拼写和发音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情况,这是由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发音习惯决定的,对于双元音学习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克服,关键在于“归纳规律”和“强化记忆”,可以通过整理常见单词的拼写和发音对应关系,oo”在大多数情况下发/u:/(如“food”),但在“book”、“look”等少数单词中发/ʊ/;通过大量听读和模仿,培养对语音的敏感度,逐渐形成“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虽然拼写不一致会增加记忆负担,但只要掌握了核心规律和常见例外,就不会对整体双元音学习造成根本影响,反而能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语音的复杂性。
Q2:孩子学习双元音时总是混淆,比如把“cake”(/eɪ/)读成“kick”(/ɪ/),有什么有趣的纠正方法吗?
A2:孩子混淆双元音通常是因为对发音口型的滑动过程感知不够清晰,或者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干扰,可以尝试以下有趣的纠正方法:
- “口型动画”游戏:让孩子对着镜子观察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比如发/eɪ/时,让孩子用手指模仿嘴巴从“半开”到“微笑”的滑动过程,同时发出声音,感受“e”到“i”的过渡;而发/ɪ/时,嘴巴则保持半开、扁平的状态,没有滑动,通过对比,让孩子直观感受两者的区别。
- “声音寻宝”比赛:准备一些包含/eɪ/和/ɪ/的单词卡片,如“cake”、“kick”、“bike”、“sit”等,老师或家长发出一个单词的读音,孩子需要快速找到对应的卡片,找对最多的小朋友获胜,在寻找过程中,孩子会反复模仿和区分这两个音,强化记忆。
- “儿歌与chant”:利用节奏感强的儿歌或chant,将容易混淆的双元音单词融入其中。“Cake, cake, yummy cake! /eɪ/, /eɪ/, /eɪ/! Kick, kick, don’t kick me! /ɪ/, /ɪ/, /ɪ/!” 通过重复的节奏和韵律,让孩子在欢快的氛围中巩固发音。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和互动中主动感知和纠正发音,避免枯燥的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