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自己的车辆被他人擅自备案时,可能会引发对个人信息安全、车辆使用权益的担忧,甚至可能涉及后续的纠纷或风险,要解决“如何删除被他人备案车辆”的问题,需结合备案场景、涉及平台及法律途径,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处理,以下从常见备案场景、具体操作流程、法律维权手段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明确备案场景与涉及主体
首先需判断“被他人备案”的具体场景,不同场景下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常见场景包括:
- 二手车交易未过户:原车主未将车辆信息从自身账户(如车管所系统、汽车服务平台、保险平台)移除,导致新车主使用时仍显示原车主信息。
- 汽车租赁/共享汽车:租赁公司或平台为管理车辆,将车辆绑定至运营账户,若用户误操作或协议到期未解绑,可能影响车辆实际使用。
- 恶意或误备案:他人出于纠纷、报复等目的,通过非法手段将车辆信息备案至其名下账户(如某些车联网平台、停车缴费系统等)。
涉及主体可能包括:车管所、汽车制造商/车联网平台、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停车场管理系统等,需根据场景确定沟通对象。
分场景处理流程
(一)二手车交易未过户导致的备案
若原车主未将车辆从自身账户移除,新车主需通过以下步骤解决:
-
与原车主协商:首先联系原车主,明确要求其通过官方渠道(如“交管12123”APP、保险公司官网、车管所窗口)移除车辆备案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交管12123”APP操作:原车主登录后,点击“备案机动车”,找到对应车辆,选择“解除备案”并提交申请。
- 保险平台操作:若原车主通过保险公司为车辆投保,需登录保险公司APP或官网,在“我的车辆”中删除该车辆信息。
-
协商无果的法律途径:若原车主拒绝配合,新车主可凭《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二手车买卖合同》等材料,向当地车管所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强制更新车辆信息,车管所核实材料后,会督促原车主更正信息,或直接将车辆信息变更至新车主名下。
-
保留证据:保存与原车主的沟通记录(微信、短信等)、交易合同、车辆权属证明,必要时作为法律维权依据。
(二)汽车租赁/共享汽车平台备案
若因租赁协议到期、车辆已返还但平台未解绑,或误操作导致车辆被他人账户备案,需联系平台客服处理:
- 联系平台客服:通过官方客服热线、在线客服或APP内的“帮助中心”提交解绑申请,说明车辆信息(车牌号、VIN码等)及当前情况(如“车辆已返还,请解除备案”)。
- 提供身份证明:需提供本人身份证、车辆权属证明(若为个人车辆)或租赁合同(若为租赁车辆),证明对该车辆的使用权或所有权。
- 书面投诉:若客服未及时处理,可向平台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12315平台)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投诉,要求平台履行数据删除义务。
(三)恶意或误备案(非官方场景)
若车辆被他人非法备案至非官方平台(如某些车联网APP、停车系统),需采取以下措施:

- 联系平台管理员:通过平台内的举报渠道或客服入口,提交“非法备案”申诉,附上车辆权属证明及他人恶意备案的证据(如截图、聊天记录)。
- 要求删除数据: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可要求平台在核实后立即删除备案数据,并书面承诺不再违规处理。
- 报警处理:若涉及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如他人以备案为由威胁车主),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交证据,由警方介入调查。
通用注意事项
- 及时核实信息:定期通过“交管12123”APP、保险公司、车联网平台等渠道查询车辆备案状态,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处理。
- 保留交易凭证:二手车交易、租赁等场景中,务必签订书面合同并保留付款记录、车辆交接证明,避免权属纠纷。
- 警惕授权风险: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向非官方平台提供车辆信息,避免被恶意利用。
- 法律维权成本:若涉及复杂纠纷,可咨询专业律师,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权益,必要时申请财产保全或行为禁令。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原车主不配合解除备案,车辆年检会受影响吗?
A:可能受影响,根据《机动车登记规定》,车辆年检需提交行驶证、交强险保单等材料,若备案信息与实际车主不符,可能导致车管所系统无法通过审核,建议尽快向车管所提交权属证明,申请强制变更信息;可凭买卖合同等材料向保险公司申请保单过户,确保年检所需材料齐全。
Q2:车联网平台拒绝删除被他人备案的车辆信息,怎么办?
A:首先向平台发送书面《删除个人信息申请》,明确要求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个人要求删除信息的情形)处理数据;若平台拒绝,可向网信部门(12377举报平台)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删除数据、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