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杭州搞笑招聘,杭州招聘有多离谱?奇葩岗位笑翻网友?

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不仅以西湖美景、丝绸文化和创新活力闻名,最近还因为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招聘活动火出了圈,当“996”“内卷”“KPI”成为职场关键词时,杭州某公司推出的“搞笑招聘”文案,像一股清流闯入大众视野,让无数网友直呼“这班谁不想上”,也让“招聘”这件事变得妙趣横生。

杭州搞笑招聘,杭州招聘有多离谱?奇葩岗位笑翻网友?-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家公司的招聘启事没有堆砌“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的刻板框架,反而用段子手的笔触,把职场日常包装成了一场“大型喜剧现场”,比如在“岗位名称”一栏,他们不写“新媒体运营”,而是标注“互联网嘴替(专治甲方不开心)”;“任职要求”里没有“3年以上经验”,反而写着“能熟练使用表情包进行商务谈判,能把‘收到’回复出‘朕已阅’的气势”,最绝的是“福利待遇”部分——除了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这些常规操作,还加上了“每月奶茶自由(全糖去冰,老板亲自点)”“加班不强制,但想加的话零食管够”“团建地点由员工投票,输了的人请喝奶茶”等条款,看得人直呼“这福利比对象还贴心”。

更让人捧腹的是他们对“理想候选人”的画像,如果你能把PPT做得像漫画书,欢迎来当视觉魔法师;如果你能把会议开成脱口秀现场,请直接联系我们当气氛组组长;如果你对摸鱼有独到见解(比如如何优雅地假装加班),那我们的‘摸鱼研究所’正缺你这样的高级研究员。”甚至还在招聘信息里埋了彩蛋:“备注‘会讲冷笑话’的候选人,面试通过率提升50%(老板是个冷笑话收藏家,笑点比支付宝还低)。”这样的文案,瞬间拉近了与求职者的距离,让原本严肃的招聘变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趣味游戏”。

这种“搞笑招聘”并非单纯的博眼球,背后藏着企业对年轻职场人心理的精准拿捏。“Z世代”成为求职主力,他们不再满足于“为工作而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团队氛围和个人价值感,传统招聘中“画大饼”“端架子”的方式,不仅难以吸引年轻人才,反而容易引发抵触心理,而这家杭州公司用幽默化解了职场的严肃感,用“接地气”的表达传递了“我们很认真,但我们不端着”的态度——既展现了企业的年轻化活力,又暗示了这里没有“官僚主义”,鼓励员工做自己。

这种招聘方式的效果也立竿见影:招聘信息发布后,短时间内就收到了上千份简历,其中不少求职者在评论区留言:“请问不会讲冷笑话但有笑点的人能投吗?”“我已经想好了团建地点,老板请准备好钱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为了全糖去冰的奶茶,我愿意从杭州骑车去面试”,更有人把这份招聘启事转发到朋友圈,配文“杭州这家公司招人,我愿称之为年度最佳招聘文案”,间接为企业做了免费宣传。

杭州搞笑招聘,杭州招聘有多离谱?奇葩岗位笑翻网友?-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搞笑招聘”的内核依然是“真诚”,如果只是堆砌段子而没有真实的岗位内容和靠谱的福利,再有趣的文案也只会沦为“昙花一现”,这家公司在幽默之余,并没有忘记明确岗位的实际职责和发展空间,新媒体运营”虽然写着“互联网嘴替”,但后续会详细说明需要负责内容策划、用户增长等具体工作;“摸鱼研究所”虽然是个玩笑,但实际对应的是弹性工作制和人性化管理,这种“幽默+真诚”的组合拳,既让求职者会心一笑,又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反而比那些“一本正经”的招聘启事更有说服力。

从杭州的“搞笑招聘”不难看出,如今的职场正在变得越来越“柔软”,企业开始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式与员工对话;求职者也敢于用幽默表达自己的诉求,拒绝“被PUA”和“无效内卷”,这种变化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工作意义”的重新思考——工作不应该只是谋生的手段,更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是充满乐趣和温度的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不走寻常路”的招聘:有的公司可能会用“剧本杀”形式进行面试,有的企业可能会在招聘启事里写“欢迎带宠物上班”,还有的可能会用“反转剧情”测试求职者的应变能力……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始终不会变:企业需要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希望找到能让自己快乐成长的工作,就像杭州这家公司用搞笑文案传递的那样:“我们不只是招员工,更是找一群能一起笑、一起拼、一起把工作变成‘快乐源泉’的小伙伴。”

相关问答FAQs

Q1:这种“搞笑招聘”是不是不专业,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吗?
A:不一定,关键在于“搞笑”是否服务于招聘本质,如果企业在幽默之余,能清晰传达岗位职责、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反而能展现年轻化、人性化的企业形象,更容易吸引同频的求职者,反之,若仅为博眼球而脱离实际,则可能显得不专业,杭州这家公司的招聘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搞笑”是形式,“真诚”是内核,二者平衡得当。

杭州搞笑招聘,杭州招聘有多离谱?奇葩岗位笑翻网友?-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2:作为求职者,遇到“搞笑招聘”应该怎么判断是否靠谱?
A: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一是看“搞笑”背后是否有真实信息,比如岗位具体职责、薪资范围等是否明确;二是观察企业是否有其他正规招聘渠道(如官网、官方招聘号)作为支撑;三是通过企业官网、社交媒体等了解其真实文化氛围,避免被“段子”误导,如果招聘信息中只有娱乐内容而无实质信息,需谨慎对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