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动词在中文中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语法概念,它不像英语中的be动词(am/is/are/was/were)那样有明确的形式,而是通过语义和功能来体现,要准确理解中文系动词的用法,关键在于把握其“连接”和“说明”的核心功能,即连接主语和表语,表明主语的状态、性质、特征或身份,本文将从系动词的定义、常见类型、语义特点、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与英语系动词的对比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用中文理解系动词。

我们需要明确系动词的基本定义,在汉语语法中,系动词(又称判断动词、联系动词)主要功能是起桥梁作用,将主语和后面的成分(表语)联系起来,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它本身没有动作性,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与表语一起构成“系表结构”(也称“主系表结构”)才能充当谓语。“他很高兴”中,“是”在这里是系动词,连接主语“他”和表语“高兴”,说明“他”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的系动词不像英语那样有形态变化,其形式相对固定,但语义功能丰富,这是理解其用法的难点之一。
中文系动词根据其表达的语义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理解要点:
-
表示判断或等同的系动词:“是”
“是”是中文中最典型、最常用的系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be动词,它主要用于表示主语和表语之间的等同关系、归类关系或特征。- 表示等同:即主语和表语指的是同一事物。“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这里“鲁迅”和“《狂人日记》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 表示归类:即主语属于某一类事物。“鲸鱼是哺乳动物。”这里“鲸鱼”被归入“哺乳动物”这一类别。
- 表示特征或属性:即说明主语具有某种特性。“这本书是有趣的。”这里“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特征。
理解“是”作为系动词的关键在于,它后面的成分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对主语进行说明或判断。“他是学生”中,“学生”说明“他”的身份,而不是他正在“学生”这个动作。
-
表示存在的系动词:“有”、“在”
这两个动词虽然有时也用作实义动词,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系动词,表示主语的存在状态。(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表示主语具有某种事物或特性。“我有很多书。”这里“很多书”是“我”所拥有的,说明主语“我”的“拥有”状态,当“有”表示某种属性或特征时,其系动词性质更为明显,如“这个问题有难度。”(这个问题“具有”难度)。
- “在”:表示主语所处的位置或状态。“他在家。”这里“家”是“他”所处的位置,当“在”后面接处所名词时,它主要起连接主语和位置的作用,表示存在,此时可视为系动词。
-
表示变化的系动词:“变成”、“成为”、“成为”、“显得”、“看起来”等
这类系动词用于描述主语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呈现出某种新的面貌。- “变成”、“成为”:表示性质或身份的转变。“春天来了,大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这里“绿色的海洋”是“大地”转变后的新状态。
- “显得”、“看起来”、“好像”:表示主语呈现出的某种外在印象或感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看起来很疲惫。”这里“很疲惫”是“他”呈现出的外在印象。
-
感官系动词:“(感觉)起来”、“摸上去”、“闻起来”、“尝起来”、“听起来”等
这类系动词通过人的感官来描述主语给人的感受,表语通常是形容感觉的形容词。“这块摸上去很光滑。”“闻起来很香。”“听起来很悦耳。”在这些句子中,“摸上去”、“闻起来”、“听起来”连接主语(如“这块”、“这朵花”、“这个声音”)和表语(描述感觉的形容词),说明主语通过感官给人的感受。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不同系动词的用法和语义,可以参考以下表格:

系动词类型 | 常见系动词 | 语义功能 | 例句 | 表语特点 |
---|---|---|---|---|
判断等同 | 是 | 表示主语与表语等同、归类或具有特征 |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 名词、形容词、代词、短语等 |
存在 | 有、在 | 表示主语具有某事物或处于某位置 | 我有一个好主意,他在办公室。 | 名词性短语(“有”);处所名词(“在”) |
变化 | 变成、成为、显得、看起来 | 表示主语状态或特征的变化或呈现 | 天气变得很冷,他看起来很高兴。 | 形容词、名词 |
感官 | 摸上去、闻起来、尝起来、听起来 | 表示主语通过感官给人的感受 | 这朵花闻起来很香,这首歌听起来很悲伤。 | 形容词 |
理解中文系动词,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系动词后的表语成分丰富多样,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代词、数量短语、动词性短语(较少见)等,但无论表语是什么,其核心功能都是对主语进行说明,而非描述主语发出的动作。“他是老师”中,“老师”是名词,说明身份;“他是聪明的”中,“聪明的”是形容词,说明性质。
第二,区分系动词和实义动词是关键,有些词语(如“有”、“在”、“变”)既可以用作系动词,也可以用作实义动词,判断的关键在于看它是否连接主语和表语,以及是否具有动作性。“我有书”中,“有”是实义动词,表示“拥有”这个动作;“我在家”中,“在”是系动词,表示“处于”某种状态(位置)。
第三,系动词构成的“系表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说明主语的情况,这与“主谓宾”结构不同,后者谓语是动词,表示动作,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他吃苹果”是主谓宾结构,“吃”是动作,“苹果”是承受者;而“他是苹果”是主系表结构,“是”是系动词,“苹果”是说明主语“他”的身份(比喻义)。
将中文系动词与英语系动词进行对比,也有助于加深理解,英语系动词(be, seem, become, feel, taste, smell等)形态相对固定,且有时态、人称等变化,而中文系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汇本身和上下文来表达语义,英语“He is a teacher”中的“is”有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而中文“他是老师”中的“是”形式不变,英语中感官系动词(如feel, taste)后可直接接形容词,与中文的“摸起来”、“尝起来”等用法相似,但中文更强调感官动词的“过程性”或“体验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文中的“是”是否总是系动词?有没有例外情况?
解答:并非“是”在所有句子中都是系动词,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作为实义动词,表示“存在”、“认为”或“正确”等意思。“他是了”(“了” here 表示完成,意为“他存在过”或“他曾经在这儿”),“你说的对是对的”(这里的“是”表示“正确”,是实义动词),在“是……的”强调结构中(如“我是昨天到的北京”),“是”也起强调作用,其功能介于系动词和副词性标记之间,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当“是”连接主语和表语,表示判断、等同或属性时,它就是系动词。
问题2:如何区分“有”作为系动词和实义动词的用法?
解答:区分“有”作为系动词和实义动词的关键在于观察其后的成分和整个句子的语义,当“有”后面接名词性短语,表示主语“具有”或“拥有”该事物时,“有”是实义动词,句子是主谓宾结构。“我有一本书”,“我”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一本书”是宾语,表示“拥有”这个动作,而当“有”后面接形容词,或表示主语本身具有某种特性、状态时,“有”更接近系动词,句子接近主系表结构。“这个问题有难度”(这个问题“具有”难度),“他有礼貌”(他“具有”礼貌)。“难度”、“礼貌”可以看作是对主语“问题”、“他”的说明,即表语,当“有”表示存在(相当于“存在”义的动词)时,如“屋子里有人”,这里的“有人”可以理解为“屋子里存在人”,“有”是实义动词,表示“存在”这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