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认识蜗牛身体结构特征(触角、壳、腹足等),理解其缓慢移动原理;掌握基础乐高连接技巧与稳定搭建方法。
🎯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仿生设计提升空间想象力,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协调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如平衡调整)。
🌈 情感目标:激发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体验工程思维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乐趣。

准备材料清单
序号 | 物品名称 | 数量/规格 | 备注 |
---|---|---|---|
1 | 大颗粒乐高基础块 | 各色若干(主推棕/绿色) | 模拟蜗牛壳及身体 |
2 | 带孔长条砖 | 4根(长度≥8cm) | 制作触角和支撑骨架 |
3 | 圆形车轮组件 | 2个直径5cm | 作为可转动的头部眼睛 |
4 | 柔性软管/橡胶管 | 1根(长度约15cm) | 替代波浪状腹足 |
5 | 铰链关节零件 | 3组 | 实现颈部伸缩动态效果 |
6 | 装饰贴纸(圆点纹路) | 若干张 | 美化外壳纹理 |
7 | 展示底座板 | 1块30×30cm方形底板 | 固定成品进行演示 |
分步搭建流程
Step 1️⃣ 主体架构搭建(耗时约15分钟)
🔹 操作要点:用弧形积木拼接出螺旋上升的圆锥体作为贝壳,内部预留空隙安装传动装置,技巧提示——每层递减2块砖保持弧度自然。 ❗注意:需确保开口朝向前方以便后续加装头部部件。
Step 2️⃣ 运动系统组装(关键难点❗)
🔍 科学原理渗透:将软管一端固定于贝壳后部,穿过身体腔体从前端探出,模仿真实蜗牛肌肉收缩产生的波形推进方式,此时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软管要设计成S形?”(答案:模拟腹足分泌黏液形成的蠕动轨迹) 💡 加固方案:在软管两侧添加辅助轮轴减少摩擦力,使推动更顺畅。
Step 3️⃣ 细节特征塑造
✍️ 生物准确性强化: → 顶部插入两根细长天线式长条砖,末端加装迷你黄色圆锥体当作感官器官; → 利用透明蓝色宝石配件嵌入“眼睛”位置,增强视觉辨识度; → 用浅灰色薄板裁剪出扇形呼吸孔阵列分布在背部。
Step 4️⃣ 功能测试优化
⚙️ 动态调试指南:轻轻拉动软管观察整体位移是否平稳,若出现侧翻则需在底部加装配重块(如金属轴承零件),鼓励孩子记录不同坡度下的爬行速度差异。

拓展延伸活动建议
🌟 跨学科联动方案: ❶ 美术创作:用丙烯颜料给壳体绘制渐变迷彩图案; ❷ 编程启蒙:结合WEDO机器人套件改造电动版蜗牛; ❸ 生态实验:对比真实蜗牛在不同材质表面的爬行效率。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搭建好的蜗牛容易散架怎么办?
✅ A: 检查所有连接处是否都使用了双排销钉固定,特别是脊柱位置需要增加十字交叉加固结构,可在关节处涂抹少量白胶辅助定型。
❓Q2: 如何让蜗牛的眼睛看起来更生动?
💡 A: 采用可旋转的黑色八齿齿轮作为瞳孔基底,覆盖半透明红色灯罩配件,通过手动拨动实现眨眼效果,进阶玩法还可接入简易电路模块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