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分数混合运算的看图列算式问题时,首先要理解图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明确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数混合运算通常涉及加、减、乘、除等多种运算,而图示可能通过线段图、面积图、集合图或实物示意图等方式呈现,需结合具体图形特点分析,以下从图形类型解析、步骤拆解及实例应用三方面展开说明。

图形类型解析与关键信息提取
-
线段图:这是分数问题中最常见的图示,通常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再通过分段标注表示各部分对应的分数或具体数量,一条线段被平均分成5份,其中2份涂色并标注“30”,其余3份未涂色,此时可推断单位“1”的量为30÷(2/5)=75,未涂色部分对应的分数为3/5,算式可列为30÷(2/5)×(3/5)或30×(3/2),需注意线段图中是否标注了单位“1”的位置,以及各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
面积图:如长方形或圆形被分割成若干区域,不同区域用不同颜色或阴影表示,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一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8个小长方形,其中3个涂红色,2个涂蓝色,剩余3个涂黄色,若红色部分面积为24,则每个小长方形面积为24÷3=8,总面积为8×8=64,蓝色部分面积为8×2=16,可列算式24÷(3/8)×(2/8)或24×(2/3),需关注图形的均分情况及各部分面积与总面积的占比。
-
集合图:常用于涉及分数重叠或包含关系的问题,如两个相交的圆分别表示不同集合的分数占比,全班人数用大圆表示,其中男生占3/5,女生占2/5;在男生中,戴眼镜的占1/3,若戴眼镜的男生有10人,可通过“男生总数=10÷(1/3)=30人”,再结合“男生占全班3/5”,得全班人数=30÷(3/5)=50人,算式可列为10÷(1/3)÷(3/5),需理清集合间的从属关系及分数对应的基准量。
看图列算式的步骤拆解
-
确定单位“1”:从图中找到被平均分的整体,明确哪个量作为单位“1”,若图中未直接标注,需根据题意判断,某班男生人数占全班的3/5”,则全班人数是单位“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分析各部分关系:观察图中各部分与单位“1”的对应关系,明确哪些部分是已知的具体数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如部分+部分=整体,部分÷对应分数=单位“1”等)。
-
选择运算顺序:根据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结合图中数量关系确定算式的运算顺序,若图中先给出“用去1/3,再用去剩下的1/2”,则需先计算剩下的量,再计算第二次用去的量,算式可列为“总×(1-1/3)×1/2”。
-
列式并验证:根据分析结果列出算式,可通过逆运算或图形比例关系验证结果是否合理,计算得到单位“1”的量为100,可代入图中检查各部分数量是否与分数占比一致。
实例应用与表格对比
以线段图为例,假设一条线段表示一堆苹果,第一次运走总数的1/3,第二次运走剩下的1/2,图中标注“第二次运走20kg”,求总数,具体分析如下:

| 步骤 | 操作 | 说明 |
|---|---|---|
| 1 | 确定单位“1” | 整堆苹果的数量为单位“1” |
| 2 | 分析剩余量 | 第一次运走1/3后,剩下1-1/3=2/3;第二次运走剩下的1/2,即运走(2/3)×(1/2)=1/3 |
| 3 | 建立等量关系 | 第二次运走的20kg对应总数的1/3,因此总数=20÷(1/3)=60kg |
| 4 | 列算式 | 20÷[(1-1/3)×1/2] 或 20÷(1/3)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果图中没有直接标注单位“1”,如何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
解答:单位“1”通常是被平均分的整体,可根据题意中的“占”“是”“比”等关键词判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则男生人数是单位“1”;“完成了计划的3/4”,则计划量是单位“1”,若图中出现多个量,需结合分数关系确定基准量,一般“的”字前面的量常作为单位“1”,如“一堆苹果的1/2”。
问题2:当图中出现多个分数运算时,如何确定运算顺序?
解答: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运算一致,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看图列式时,需根据图形的层次关系确定:若图中先展示“整体的一部分”,再展示“这一部分的另一部分”,则应从内到外依次计算,图中先标出“总数的1/2”,再在“1/2”部分标出“其中的1/3”,则算式应为“总数×1/2×1/3”,而非先算1/2+1/3,可通过添加括号明确运算优先级,如“(总数×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