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白岩松谈招聘,最看重应聘者什么特质?

白岩松在多个场合谈及招聘时,总是跳出传统的“企业选人”视角,将其置于社会、个体与时代交织的维度下剖析,在他看来,招聘不仅是企业筛选简历、面试提问的技术活,更是一场关于“人如何找到合适位置,组织如何看见真实价值”的双向奔赴。

白岩松谈招聘,最看重应聘者什么特质?-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常以“冰山理论”解读招聘中的信息差:简历上的学历、经历、技能是水面上的“可见部分”,而水面下的价值观、抗压能力、成长思维,甚至对“失败”的态度,才是决定人岗匹配度的关键,他曾举例:“一个名校毕业生简历光鲜,但如果面对挫折时习惯性甩锅,团队协作时总想证明‘我最对’,那他可能不如一个普通院校但懂得‘把问题扛起来’的年轻人。”这提醒招聘者,别被“标签”绑架,要像剥洋葱一样,通过具体场景追问——讲一个你曾因意见不合与同事争执,最终如何达成共识的细节”,从行为中看本质。

白岩松还强调“反套路”的重要性,如今面试中的“标准答案”越来越多:候选人背“STAR法则”答问题,编造“团队协作成功案例”,甚至提前打探企业文化,用企业想听的“话术”包装自己,他认为这恰恰遮蔽了真实。“我更愿意听候选人讲‘失败’——最狼狈的一次项目经历,当时怎么想的,后来学到了什么,因为真正的成长,藏在那些没被包装的狼狈里。”他曾建议企业设计“压力面试+情景模拟”的组合题,突然给你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会如何拆解”,观察候选人是焦虑抱怨,还是快速寻找资源、分阶段推进。

对求职者而言,白岩松的视角同样犀利:“别总问‘企业能给我什么’,先想‘我能为团队解决什么问题’。”他见过太多年轻人求职时盯着“薪资涨幅”“福利待遇”,却很少追问“这个岗位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团队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认为,这种“索取型心态”容易让人陷入“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迷茫,而“贡献型心态”反而能让人更清晰地定位自己——比如你擅长逻辑分析,那就主动思考“如何用数据优化现有流程”;你共情力强,那就琢磨“怎样提升客户沟通效率”,当求职者把“我能创造什么”作为核心,反而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

他还提到代际差异对招聘的影响,如今的Z世代求职者,更看重“意义感”和“成长性”,甚至愿意为“弹性工作制”“学习机会”适当降薪,这要求企业打破“用KPI衡量一切”的惯性,用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年轻一代的“非标准选择”,他曾说:“别总说‘年轻人吃不了苦’,他们不是怕苦,是怕‘没意义的苦’——重复劳动、无效加班、看不到成长空间的苦,谁都不想吃。”企业若能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容错的试错空间”,反而能吸引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

白岩松谈招聘,最看重应聘者什么特质?-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岩松还关注招聘中的“公平性”问题,他指出,一些企业过度依赖“学历滤镜”“名校背景”,实则可能错过真正“接地气”的人才。“基层岗位需要的不是‘高精尖’,而是‘能扛事、懂人情’;研发岗位需要的不是‘学历光环’,而是‘持续学习的好奇心’。”他建议企业建立“能力优先”的评估体系,比如技术岗用实际项目测试代码能力,销售岗模拟真实客户场景,用“真本事”代替“标签化筛选”。

相关问答FAQs

Q1:白岩松认为企业在招聘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A:白岩松认为,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完美标签’替代‘真实需求’”,比如盲目追求“985/211学历”“3年以上大厂经验”,却忽略了岗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比如一个初创公司的市场岗,可能更需要“能快速落地执行、懂低成本获客”的人,而不是“只会写方案的大厂精英”,过度依赖“标准化面试题”,让候选人提前准备“套路答案”,反而无法判断其真实能力和价值观,他建议企业先明确“这个岗位解决什么问题”“最需要什么能力”,再针对性设计评估方式,用“场景化问题”代替“教科书式提问”。

Q2:白岩松对求职者有什么具体的求职建议?
A:白岩松给求职者的核心建议是“先‘看见自己’,再‘被企业看见’”,具体包括三步:一是“做减法”,别把简历写成“经历堆砌”,而是突出“与岗位最相关的2-3个核心优势”,并用具体案例证明(曾通过XX方法将用户留存率提升15%”);二是“问对问题”,面试时多问“这个岗位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团队如何衡量‘成功’”,展现你对“解决问题”的思考,而非只关注“薪资福利”;三是“拥抱不完美”,坦诚自己的短板,但说明“正在如何改进”,我在数据分析上经验不足,最近正在自学SQL,希望能更快上手数据整理工作”,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白岩松谈招聘,最看重应聘者什么特质?-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