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如何正确发内爆破音?关键点是什么?

如何发内爆破音是语音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内爆破音是指在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内被完全阻塞,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的爆破音,主要包括汉语拼音中的b、p、d、t、g、k六个辅音,掌握内爆破音的发音技巧,不仅能提高语音的清晰度,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以下从发音原理、训练方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如何正确发内爆破音?关键点是什么?-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爆破音的发音原理核心在于“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以b音为例,发音时双唇紧闭,形成阻碍(成阻),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道,声带振动,然后突然打开双唇,气流从口腔爆发而出(持阻与除阻),p音与b音的区别在于声带不振动,送气较强;d音是舌尖抵住上齿龈,t音同样位置但送气;g音是舌根抵住软腭,k音同样位置但送气,理解这一原理后,需重点训练各部位的协调配合,确保气流在口腔内形成有效阻塞后突然释放,避免气流从鼻腔或舌侧泄漏。

训练内爆破音需分步骤进行,首先要强化发音部位的肌肉控制能力,例如练习b、p音时,可进行双唇紧闭-放松的重复动作,感受唇部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练习d、t音时,可用舌尖轻触上齿龈,快速弹开,增强舌尖的灵活性;练习g、k音时,可尝试舌根后缩抵住软腭,感受气流在舌根处的聚集与释放,需注重气流的控制训练,可采用“慢吸快呼”的方式,确保气流在口腔内形成足够压力,为爆破提供动力,例如练习p、k等送气音时,可对着手心或纸张感受气流的强度,调整送气力度。

为提高训练效果,可结合具体音节和词语进行练习,以下为部分内爆破音的发音示例及训练要点:

音素 发音部位 训练词语 常见错误 纠正方法
b 双唇 爸、比、本 双唇力度不足,爆破无力 加强双唇紧闭力度,声带振动
p 双唇 怕、票、跑 送气不足,与b音混淆 增强送气,声带不振动
d 舌尖 大、的、地 舌尖位置偏后,接触不充分 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
t 舌尖 他、太、特 送气弱,发音含糊 加快舌尖弹开速度,增强送气
g 舌根 哥、高、给 舌根未抵住软腭,漏气 舌根后缩,软腭上抬,堵住鼻腔
k 舌根 苦、看、快 送气不均匀,与g音混淆 控制舌根力度,保持送气稳定

在词语练习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到句子和短文的朗读,重点注意内爆破音在连续语流中的弱化与强化现象,爸爸带宝宝去公园”一句中,“爸”“爸”“带”“宝”“宝”等字的内爆破音需清晰有力,而“去”“公”“园”等非爆破音字则需自然过渡,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发音僵硬。

如何正确发内爆破音?关键点是什么?-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常见问题方面,初学者常出现爆破无力、送气不均、部位不准等问题,爆破无力的原因主要是发音部位肌肉力量不足,可通过增加唇部、舌尖、舌根的针对性训练解决,如用双唇夹住纸张进行抗阻练习,或用舌尖快速轻触上齿龈数十次,送气不均多与气息控制有关,可采用数数字的方式训练气息稳定性,如“一二三”连续发音,确保每个音节送气力度一致,部位不准则需对照发音示意图,用手指触摸发音部位,感受成阻时的正确位置,例如发g音时手指轻触喉部,感受舌根与软腭的接触。

内爆破音与鼻音(m、n、ng)的区分也是训练重点,鼻音发音时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通过,而内爆破音软腭需上升堵住鼻腔通道,练习时可进行“鼻音-爆破音”对比训练,如“ma-ba”“na-da”“ga-ka”,感受气流通道的变化,避免混淆。

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儿童可采用游戏化训练,如“吹纸条”练习送气音,用模仿动物叫声(如小狗“汪”中的w音近似u,可辅助g、k音感受);成人则可通过录音对比的方式,将自己的发音与标准发音反复比对,找出差异并针对性改进,对于方言影响较重的学习者,需重点对比方言与普通话中内爆破音的发音差异,如部分方言中d、t音易混淆,需强化舌尖部位的控制训练。

内爆破音的发音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从原理理解、部位感知、气流控制到语流运用逐步深入,通过系统的分步练习、针对性的问题纠正以及持续的对比反馈,可有效掌握内爆破音的发音技巧,提升语音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如何正确发内爆破音?关键点是什么?-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我发的内爆破音听起来像“闷音”,不够清晰?
解答:内爆破音发音模糊通常与气流释放不足或发音部位接触不充分有关,可能是发音时肌肉过于紧张,导致阻碍未完全解除;或是气流压力不够,爆破力度不足,建议先放松发音部位,通过“慢吸快呼”积累气流压力,在成阻后瞬间释放,同时可对着镜子观察发音部位的动作是否标准,确保双唇、舌尖或舌根在除阻时快速弹开,避免粘连或缓慢打开。

问题2:如何区分b和p、d和t、g和k这两组送气与不送气的内爆破音?
解答:区分的核心在于声带振动和送气强度,b、d、g为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送气较弱;p、t、k为清音,声带不振动,送气较强,训练时可采用“手心测试法”:将手掌置于嘴前,发音时感受气流强度,p、t、k音有明显气流冲击,而b、d、g音气流较弱,可触摸喉部,感受声带振动:发b音时手有振动感,发p音则无,可通过词语对比练习,如“趴(pā)-爸(bà)”“他(tā)-大(dà)”“看(kàn)-干(gàn)”,强化对送气与否的感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