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疑问句作为英语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一个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语法讲解和操练奠定良好基础,特殊疑问句的课堂导入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情境创设、游戏互动、问题挑战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特殊疑问句的功能和用法。

情境创设法是导入特殊疑问句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如校园生活、家庭活动、朋友聚会等,通过图片、短视频或音频片段营造真实的语境,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视频,视频中包含“Where do you have lunch?”“What time does your school start?”“Who is your favorite teacher?”等特殊疑问句,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平时学到的Yes/No questions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特殊疑问句的特点,即以疑问词开头,不能用yes或no直接回答,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特殊疑问句的结构和功能,降低语法学习的抽象感。
游戏互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猜谜游戏”或“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使用特殊疑问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放入学生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玩具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提问猜测物品名称,教师可以规定提问必须使用特殊疑问句,如“What’s in the box?”“Is it a book?”(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是Yes/No question,需要改为“What’s in the box?”),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会主动运用“What”“Where”“Who”等疑问词,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特殊疑问句的提问方式。“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有效的游戏形式,教师可以设定特定场景,如“在餐厅点餐”“向路人问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话练习使用特殊疑问句,如“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Where is the nearest subway station?”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挑战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出发,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接触特殊疑问句,以“周末活动”为主题,先提问一般疑问句:“Did you have a good weekend?”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Who did you go with?”通过对比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问答,让学生发现特殊疑问句能够获取更具体的信息,教师还可以展示一组信息卡片,上面包含不同的人物、地点、事件等元素,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互相提问,如“Who is he?”“Where is she from?”“What did he do yesterday?”通过问题挑战,学生能够在主动思考和提问中理解特殊疑问句的构成要素和交际功能。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物品的照片或一段小故事,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物品并介绍,其他同学则使用特殊疑问句提问,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宠物照片,其他同学可以提问:“What’s its name?”“How old is it?”“What does it like to eat?”这种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特殊疑问句在实际交流中的实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在设计特殊疑问句的课堂导入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导入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二是导入时间要适中,一般控制在5-10分钟,避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三是导入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够自然过渡到语法知识的学习;四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导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以下表格总结了四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导入方式 | 具体操作 | 优点 |
---|---|---|
情境创设法 |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包含特殊疑问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 直观形象,降低语法学习的抽象感 |
游戏互动法 | 设计猜谜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使用特殊疑问句 | 趣味性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
问题挑战法 | 从熟悉话题出发,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 | 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生活经验导入法 | 让学生展示个人物品或故事,其他同学用特殊疑问句提问 | 贴近生活,增强语言的实用性和亲切感 |
特殊疑问句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理解和运用特殊疑问句,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续的语法学习和语言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问答FAQs:

-
问:在导入特殊疑问句时,如何平衡趣味性和知识性?
答:平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关键在于设计“寓教于乐”的活动,在“猜谜游戏”中,教师可以明确要求学生使用特殊疑问句提问,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语法错误并总结疑问词的用法;在角色扮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对话中出现的特殊疑问句结构,如“What + 动词原形/其他...”“Where + be动词/动词...”等,趣味活动是载体,语法知识是核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语法,再通过总结提炼语法规则,从而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
问: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何设计特殊疑问句的课堂导入?
答: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导入应注重降低难度、强化感知,可以从最简单的疑问词“what”“who”“where”入手,结合实物、图片或简笔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提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n apple.”,再展示不同物品,让学生模仿提问和回答;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Where is the pen?”“Who is the boy in red?”等,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反复练习,教师可以提供疑问词提示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疑问词完成句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疑问句的基本结构,避免过早引入复杂的时态和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