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音学习和教学中,爆破音“au”并非一个标准的国际音标(IPA)符号,它更像是对某些语言中特定音素的非正式描述或误解,人们可能将“au”与英语中的/aʊ/(如“out”“house”)、汉语拼音中的“ao”(如“高”“好”)或其他语言中的类似双元音混淆,要准确处理“爆破音au”,首先需要明确其真实指向,再根据具体语言背景和发音规则进行针对性分析和训练,以下从音素辨析、发音原理、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跨语言对比以及训练技巧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明确“爆破音au”的真实指向:音素辨析
“爆破音”在语音学中指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某处受阻,然后突然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如英语中的/p/、/b/、/t/、/d/、/k/、/g/,而“au”作为字母组合,在多数语言中代表双元音或复合元音,并非爆破音,所谓“爆破音au”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 
对英语/aʊ/的误读:英语中的/aʊ/是一个从/a/向/ʊ/滑动的双元音,发音时起始音/a/开口较大,舌位较低,然后向/ʊ/滑动,唇形逐渐收圆,整个过程气流不受阻碍,不属于爆破音。“about”中的“a”弱读为/ə/,“out”中的“ou”即/aʊ/,发音时声带振动,无气流阻塞。
 - 
汉语方言或口音中的混淆:汉语普通话中的“ao”(如“刀”)是复元音,由/a/和/o/组成,发音时从/a/滑向/o/,舌位移动,唇形由自然张开到略收圆,同样无爆破环节,但在某些方言(如粤语、闽语)中,可能存在类似“au”的音素,且可能因声母或韵尾的辅音影响,被误认为包含爆破音。
 - 
特定语言中的特殊音变:如德语的“au”/aʊ/、法语的“eau”/o/等,虽拼写含“au”,但发音均为双元音或单元音,与爆破音无关,若在发音中听到类似“爆破感”,可能是由于方言迁移或发音习惯导致的气流控制不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综上,处理“爆破音au”的核心是先准确识别目标音素的本质,明确其是否为双元音、复元音或其他音素,再排除“爆破音”的错误认知,避免将元音发音与辅音爆破混淆。
目标音素的发音原理与生理机制
以最常见的英语/aʊ/为例,其发音涉及口腔器官的协同运动,具体步骤如下:
- 
起始音/a/的定位:口自然张开,舌尖抵下齿龈,舌身平放,舌位低且靠前,类似汉语“啊”的起始状态,但开口度略小于汉语/a/,此时声带振动,气流从声门通过,不受阻碍。
 - 
向滑动音/ʊ/的过渡:保持声带振动,舌位逐渐抬高并向后移动,唇形由自然张开收圆至突出,如同发汉语“乌”(u)时的唇形,但唇部肌肉更放松,滑动过程要平滑、连贯,避免出现停顿或爆破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音长与音强控制:双元音的音长由两个元音的滑动时长决定,通常前长后短,重音在前。“house”/haʊs/中,/aʊ/占主要时长,/s/为辅音韵尾,音强集中在/a/上。
 
若将“au”误认为爆破音,可能是由于在滑动过程中错误地阻塞了气流(如舌根紧贴软腭),导致气流突然释放,产生类似/k/或/g/的爆破音,这种错误需通过调整舌位和唇形来纠正,确保气流在整个发音过程中保持通畅。
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方法
(一)错误类型
- 添加爆破音:受母语影响,将英语/aʊ/发成/a-kʊ/或/a-gʊ/,如将“out”误读为“奥克特”,即在滑动中插入/k/或/g/的爆破音。
 - 滑动不连贯:将/a/和/ʊ/分成两个独立元音发音,如“a—u”,中间有明显停顿,破坏双元音的整体性。
 - 唇形不到位:起始音/a/时唇形过小或收圆,或滑动至/ʊ/时唇形未收圆,导致音色偏暗或扁平。
 - 音长分配错误:后音/ʊ/过长,或前音/a/过短,使双元音失去“前重后轻”的特点,听起来像单元音。
 
(二)纠正方法
- 
感知训练:通过听辨标准发音录音(如英式或美式英语母语者),对比自身发音,重点感受气流是否通畅、滑动是否自然,可使用语音分析软件(如Praat)观察声波图,标准双元音的声波应呈现平滑的过渡曲线,而含爆破音的声波会出现明显的“断层”或“尖峰”。
 - 
分解与组合训练:
- 单音练习:先单独发/a/(如“啊”),再发/ʊ/(如“乌”),注意两者的舌位和唇形差异。
 - 慢速滑动:从/a/开始,缓慢向/ʊ/滑动,过程中保持声带振动,感受舌位从低到高、唇形从开到圆的连续变化,避免停顿。
 - 加速连贯:逐渐加快滑动速度,最终将两个元音融合为一个整体音节,如“au”→“啊乌”→“奥”。
 
 - 
视觉辅助:面对镜子观察唇形:发/a/时唇角向两侧展开,发/ʊ/时双唇收圆突出,确保滑动过程中唇形变化明显,可用手指轻触喉部,感受声带持续振动(元音特征),而非爆破时的声门关闭(辅音特征)。
 - 
词语对比练习:选择含/aʊ/的单词与含爆破音的单词对比,如“out”(/aʊt/)与“cut”(/kʌt/),通过听觉和肌肉记忆区分双元音与爆破音的差异。
 
跨语言对比:不同语言中“au”的发音特点
不同语言中,字母或字母组合“au”的发音规则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避免母语负迁移:
| 语言 | “au”对应的音标 | 发音特点 | 示例(单词及发音) | 
|---|---|---|---|
| 英语 | /aʊ/ | 双元音,从/a/向/ʊ/滑动,唇形由开到圆,重音在前 | about /əˈbaʊt/, house /haʊs/ | 
| 德语 | /aʊ/ | 双元音,起始音/a/开口较大,滑动至/ʊ/时唇形更圆,音长较英语短 | Haus /haʊs/, Traum /traʐm/(注:/ʁ/为小舌颤音) | 
| 法语 | /o/ | 单元音,发音类似英语/əʊ/但唇形更圆,舌位较高,无滑动 | eau /o/, jaune /ʒoːn/ | 
| 汉语普通话 | 无直接对应 | 拼音“ao”/aʊ/(实际为/a/+/o/),复元音,舌位从/a/滑向/o/,唇形由开到略圆 | 高 /kau/, 好 /xaʊ/ | 
| 粤语 | /aʊ/或/ou/ | “au”多对应/aʊ/,发音接近英语,但声调复杂;部分词中“ou”对应/ou/(如“煲”/bouː/) | 包 /paʊ/, 后 /haʊ/ | 
从表中可见,英语、德语、粤语中的“au”均为双元音,与爆破音无关;法语中的“eau”实际为单元音;汉语拼音“ao”虽拼写不同,但发音机制类似复元音,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aʊ/,需注意避免将“ao”的/a-o/滑动套用到/aʊ/上,确保滑动终点为/ʊ/而非/o/。
系统训练技巧与练习材料
(一)基础训练
- 
舌位与唇形操:
- 发/a/时,舌尖抵下齿,舌平放,嘴角展开,如“啊”;
 - 发/ʊ/时,舌后抬,唇收圆,如“乌”;
 - 连续练习:a→a→a→…,u→u→u→…,再过渡到a→u→a→u→…,感受舌位和唇形的动态变化。
 
 - 
词语朗读:选择含/aʊ/的单词,按音节拆分后拼读,如“out”→/a/+/ʊ/+/t/→/aʊt/,重点单词:about, cloud, mouth, house, sound, down, now, how。
 
(二)句子与篇章练习
通过有意义的语境强化发音习惯,
- “The cow is walking around the house.”
 - “How about going out for a coffee now?” 朗读时注意/aʊ/的连贯性和音长分配,避免在句子中因语速过快而添加爆破音。
 
(三)绕口令与歌谣
绕口令能有效训练发音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 “A loud cow goes down to the town.”
 - “The mouse found a house with a round window.” 英文歌谣(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的改编版)中重复含/aʊ/的单词,可在轻松氛围中巩固发音。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我总把英语中的“out”发成“奥克特”,好像中间有个/k/的音?
解答:这种错误通常是由于母语负迁移或对双元音发音机制理解不足导致的,汉语中没有与英语/aʊ/完全对应的双元音,部分学习者习惯在元音之间插入辅音(如/k/、/g/)以“连接”发音,形成“a-k-u”的错误模式,纠正方法需重点感知双元音的“滑动性”:发/aʊ/时,从/a/到/ʊ/的过渡应平滑无停顿,气流始终通畅,无需阻塞声门或舌根,可通过“慢速滑动训练”先分解再组合,同时录音对比标准发音,逐步消除中间的辅音插入。
问题2:汉语拼音中的“ao”和英语中的“au”(/aʊ/)发音有什么区别?练习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汉语拼音“ao”实际由/a/和/o/两个元音组成,发音时舌位从低前/a/滑向中后/o/,唇形由自然张开到略收圆,如“高”(/kau/);英语/aʊ/则从/a/滑向/ʊ/,/ʊ/的舌位更高更后,唇形需更圆更突出,如“out”(/aʊt/),主要区别在于滑动终点:汉语“ao”终点为/o/(类似“哦”的起始音),英语/aʊ/终点为/ʊ/(类似“乌”的音),练习时需注意三点:一是英语/aʊ/的唇形比汉语“ao”更圆;二是英语/aʊ/的滑动终点舌位更高;三是避免将汉语“ao”的发音习惯直接套用到英语单词中,可通过对比练习(如“高”/kau/ vs “out”/aʊt/)强化肌肉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