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持续发力,其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Mobile Data Center)已成为行业标杆,为支撑MDC业务的快速拓展,华为正面向全球招募顶尖人才,涵盖算法研发、软件工程、硬件设计、测试验证、产品管理等多个方向,以下从招聘背景、岗位体系、能力要求、发展路径及应聘指南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MDC业务布局与招聘需求
华为MDC致力于为智能驾驶提供“车规级、高性能、高安全”的计算平台,目前已推出MDC300、MMC610、MDC810等系列产品,覆盖L2+至L4级自动驾驶场景,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MDC业务需大量复合型人才支撑技术研发、量产落地及生态构建,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 算法方向:感知算法(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融合)、规划控制算法、仿真测试算法、AI模型优化等;
- 软件方向:自动驾驶中间件、操作系统、驱动开发、工具链开发、安全软件开发等;
- 硬件方向:芯片设计、硬件工程、电源技术、散热设计、车规级可靠性工程等;
- 测试方向:系统测试、硬件在环测试、场景库建设、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测试等;
- 产品与解决方案:产品规划、技术预研、客户解决方案、项目管理等。
核心岗位能力要求
不同岗位对候选人的专业背景与技能要求各有侧重,以下为典型岗位的能力模型:
岗位类别 | 核心职责 | 硬性要求 | 优先考虑项 |
---|---|---|---|
算法工程师(感知) | 负责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开发与优化,解决复杂场景识别问题 | 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精通C++/Python;熟悉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PyTorch) | 有激光雷达/视觉感知算法落地经验;发表过CVPR/ICCV等顶会论文;熟悉车规级开发流程 |
软件工程师(中间件) | 开发MDC平台实时操作系统、通信中间件及调度框架 | 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RTOS(QNX/FreeRTOS);精通多线程编程与实时性优化 | 有汽车电子软件开发经验;熟悉AUTOSAR架构;参与过开源项目贡献 |
硬件工程师(电源) | 负责MDC硬件电源模块设计,满足车规级EMC、高低温可靠性要求 | 电子工程、微电子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开关电源设计;掌握Cadence等EDA工具 | 有车载电源量产经验;熟悉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具备硬件故障分析能力 |
测试工程师(系统) | 设计MDC系统测试方案,搭建测试环境,执行硬件在环测试与场景验证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CANoe/Labcar等测试工具;掌握Python/TCL脚本开发 | 有自动驾驶测试经验;熟悉ISO 26262 ASIL等级;参与过测试自动化框架搭建 |
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
华为为MDC人才提供“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专业技术通道与管理通道并行,员工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方向:
- 技术通道: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其中技术专家可享受公司级专项资源支持,主导前沿技术预研;
- 管理通道:项目成员→项目骨干→项目经理→部门总监,负责团队建设与业务目标达成。
华为内部设有“华为大学”,提供定制化培训课程,包括技术类(如AI芯片架构、自动驾驶系统设计)、管理类(如项目管理、团队领导力)及跨部门轮岗机会,助力员工快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新员工入职后将配备导师,通过“在岗培训+项目实战”模式加速能力提升。

应聘指南与流程
- 招聘流程:网申→简历初筛→技术面试(1-3轮)→综合面试→HR面试→Offer发放→签约,技术面试重点考察候选人的专业基础、项目经验及问题解决能力,部分岗位安排现场编程或方案设计环节。
- 简历优化建议:
- 突出与MDC业务相关的项目经验,详细描述个人职责、技术难点及成果(如“优化感知算法模型,将推理速度提升30%,满足车规实时性要求”);
- 注明掌握的核心工具与技能(如TensorFlow、QNX、ISO 26262等),并附相关证书或专利成果;
- 对于应届生,可强调课程设计、竞赛项目或实习经历中与自动驾驶、嵌入式开发相关的内容。
- 工作地点:主要在深圳、北京、上海、苏州、东莞等研发中心,部分岗位需支持客户现场(如车企总部)或海外短期出差。
相关问答FAQs
Q1:华为MDC对应届生的招聘门槛有哪些?是否非985/211院校的学生有机会?
A:华为MDC招聘更看重候选人的专业能力与潜力,而非仅看院校背景,非985/211院校的学生若在专业技能(如算法竞赛获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掌握稀缺技术栈)、项目经验(如参与自动驾驶相关课题或实习)方面表现突出,同样有机会获得面试机会,建议在网申时详细展示个人优势,通过技术初筛后,学历因素的影响会显著降低。
Q2:加入华为MDC后,如何平衡技术深度与广度的成长?
A:华为鼓励员工在“专”的基础上拓展“广”,可通过参与跨领域项目(如从算法转向系统架构设计)拓宽技术视野;可利用内部资源(如华为云技术社区、跨部门技术分享会)学习关联领域知识(如芯片设计、车联网通信),导师会根据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例如技术专家可深耕某一细分领域(如高精定位算法),而产品经理则需加强市场洞察与跨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深度与广度的动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