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快速筛选简历或降低招聘成本,会采用看似高效实则存在“套路”的招聘方式,这些套路往往让求职者陷入被动,甚至错过更好的机会,常见的招聘套路包括“虚假招聘”“画大饼”“隐性考核”等,求职者需提前识别并规避,才能避免踩坑。

“虚假招聘”是最典型的套路之一,部分企业并非真的有岗位需求,而是通过发布招聘信息收集简历,用于储备人才,甚至作为竞争对手的市场调研工具,某些公司长期招聘“管培生”,却从不安排面试或随意取消offer,实则为降低人力成本的“伪招聘”,还有企业以“招聘”为名,实则推销课程或产品,要求求职者先缴纳培训费或购买指定商品,这类行为已涉嫌违法,识别此类套路的关键在于观察招聘信息的细节:若岗位描述模糊、薪资范围与市场水平严重不符、或要求提供过多无关个人信息(如身份证、银行卡号),需高度警惕。
“画大饼”式承诺也是常见套路,一些企业为吸引优秀人才,会夸大岗位前景、福利待遇或晋升空间,但入职后却发现承诺无法兑现,招聘时宣称“半年晋升经理”“年底双薪+分红”,实际却设置严苛的晋升条件,或以“公司效益不好”为由取消福利,求职者面对此类诱惑时,需理性判断:可通过企业官网、职场社交平台(如脉脉、LinkedIn)核实员工评价,或要求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薪资结构、晋升机制等关键条款,避免口头承诺的陷阱。
“隐性考核”套路让求职者在不知情中“被测试”,部分企业会在面试环节设置与岗位无关的考核,例如让应聘者参与无偿项目试工、填写冗长的人格测试问卷,甚至要求拉新用户、完成销售任务,美其名曰“考察实际能力”,这类试工可能直接成为企业的免费劳动力,而考核结果往往早已内定,求职者需明确自身权益:正规试工应签订协议并支付报酬,且时长一般不超过1-3天;对于与岗位无关的“考核”,有权拒绝参与。
“批量面试”套路常出现在中小型企业中,这类企业会同时安排大量候选人面试,但流程敷衍,面试官对候选人情况毫不了解,甚至重复相同问题,实则为“凑数招聘”或完成HR的KPI,求职者可通过面试效率判断:若企业频繁安排群面、初试与复试间隔过长(超过1周),或面试官对岗位描述模糊不清,可能存在招聘诚意不足的问题。

为帮助求职者更直观识别套路,以下总结常见套路及应对策略:
招聘套路 | 典型表现 | 应对策略 |
---|---|---|
虚假招聘 | 长期不招岗、要求缴费、信息模糊 | 核实企业资质,拒绝缴纳任何费用 |
画大饼承诺 | 夸大薪资福利、晋升速度 | 要求书面确认关键条款,查证企业口碑 |
隐性考核 | 无偿试工、无关测试、任务指标 | 明确试工报酬,拒绝与岗位无关的考核 |
批量面试 | 流程敷衍、面试官不专业、周期过长 | 缩短面试间隔,直接询问岗位需求缺口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招聘信息是否为“虚假招聘”?
A1:可从三方面判断:一是看招聘平台资质,优先选择知名平台认证的企业;二是查企业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企业是否存在经营异常;三是观察岗位细节,若岗位要求与职责不符(如招“行政”却要求“销售经验”)、薪资远高于市场水平,或需提供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需警惕虚假招聘。
Q2:遇到“无偿试工”怎么办?
A2: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用工需支付报酬,若试工超过1天且涉及实质性工作,应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薪资、时长及工作内容;若企业拒绝支付试工报酬或试工内容与岗位无关,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优先选择有明确试工规范的企业,避免陷入“免费劳动力”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