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互联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技术、治理、内容、生态、安全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既要发挥其连接、创新、赋能的积极作用,也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确保互联网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下从核心要素出发,详细阐述建设路径。

夯实技术根基,筑牢互联网发展底座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可靠支撑,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千兆光网、IPv6、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覆盖,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基站升级、光纤入户等方式提升网络通达能力,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红利,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人工智能算法等“卡脖子”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支持东数西算等工程,提升算力资源的高效调配能力,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提供强大支撑。
完善治理体系,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互联网的治理需要多方协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民共同参与的共治格局,在法律法规层面,应持续完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配套法规,明确平台责任、数据权属、内容边界,为互联网行为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针对算法推荐、直播带货、大数据杀熟等新业态,及时出台监管细则,防止技术滥用,在监管机制上,要强化技术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监管精准度,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测、事后处置”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用户信息保护、反欺诈等机制建设,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在社会监督层面,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网民参与网络治理,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
生态,传播正向价值信息 是网络空间的精神内核,需要坚持正能量总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内容环境,要加强主流思想引领,支持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运用短视频、直播、Vlog等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增强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要规范内容生产,打击虚假信息、网络谣言、低俗内容、网络暴力等有害信息,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声,避免谣言滋生;平台应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优质内容的曝光率,减少“流量至上”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应关注青少年网络保护,开发优质青少年内容产品,设置青少年模式,过滤不良信息,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推动普惠共享,弥合数字发展差距
互联网的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数字时代的发展成果,在数字普惠方面,要推动互联网服务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例如开发适老化应用、简化操作流程、提供语音辅助等功能,避免“数字鸿沟”演变为“数字歧视”,在数字乡村建设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农村电商、乡村治理,例如推广智慧农业平台,帮助农民精准种植;发展农村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数字乡村治理系统,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应加强数字技能培训,通过社区教育、在线课程等方式,提升网民的数字素养,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和农村居民的互联网应用能力,让他们从“用得上”到“用得好”。
强化安全保障,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网络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前提,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在技术防护层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对能源、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系统进行常态化检测和漏洞修复,在数据安全方面,要严格落实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防止数据泄露、滥用和非法交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明确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保障网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在应急响应方面,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攻防演练,提升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要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安全意识,例如普及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知识,营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氛围。

深化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其治理和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要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制定,推动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治理体系,反对网络空间霸权和技术壁垒,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制定全球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国际规则,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要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打击跨国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行为,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生改善,例如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全球数字鸿沟,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促进创新驱动,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互联网是创新的重要引擎,应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Web3.0等前沿技术研发,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例如在制造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智能制造;在医疗领域发展互联网医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在模式创新方面,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规范发展,为其提供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同时防范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积极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
解答:应对信息过载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增加优质、多元内容的曝光,建立用户兴趣与内容质量的平衡算法,个人需提升信息素养,学会辨别信息来源可靠性,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转发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政府和媒体应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及时澄清谣言,引导公众理性获取信息;推动信息聚合工具的规范发展,帮助用户高效筛选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问题2:互联网建设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解答:发展与安全是辩证统一的,需坚持“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方面,应鼓励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释放数字经济潜力,为安全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安全防护的精准性和效率,在安全方面,需守住底线,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权益,避免因安全问题阻碍发展,对新兴技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在发展中逐步完善规则,既鼓励创新,又防范风险,通过动态平衡,实现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