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才招聘系统是北京大学为规范人才引进流程、提升招聘效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而构建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平台,该系统整合了全校各院系、科研单位的招聘需求,实现了从岗位发布、简历筛选、面试安排到录用审批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旨在为应聘者提供便捷的求职体验,同时为招聘单位提供高效、透明的人才选拔工具。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
北京大学人才招聘系统围绕“人才引进”核心目标,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覆盖招聘全链条需求:
-
岗位管理模块
招聘单位可通过系统提交年度招聘计划,填写岗位名称、职责描述、任职要求、招聘人数等信息,经人事处审核后自动发布至招聘门户,系统支持按院系、岗位类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等)、学历层次(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等多维度分类展示,方便应聘者精准筛选。 -
简历投递与筛选模块
应聘者需注册个人账号,填写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等结构化数据,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招聘单位可使用系统内置的筛选工具,按毕业院校、专业方向、论文发表、项目经验等条件快速筛选简历,支持批量导入/导出功能,提升初步筛选效率。 -
面试安排与评估模块
系统支持在线协调面试时间,自动发送面试邀请至应聘者邮箱,并同步至招聘单位日程,面试官可通过系统查看候选人简历,在线填写面试评价表(包含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指标),支持多人协同打分,生成综合评估报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审批流程管理模块
录用审批全流程线上化,从招聘单位推荐到人事处审核、校领导审批,每个环节均可实时跟踪进度,系统自动记录审批节点和时间,确保流程合规、可追溯,同时支持电子签章功能,缩短纸质材料流转周期。 -
数据分析与统计模块
系统实时统计各岗位的简历投递量、通过率、到面率等关键指标,生成可视化报表,人事处可通过数据分析监控全校招聘进度,识别招聘瓶颈,为人才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
人才库管理模块
未录用候选人的简历自动进入人才库,招聘单位可根据后续需求重新检索联系,系统支持定期更新人才信息,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系统使用流程
(一)应聘者端流程
- 注册与登录:访问北京大学人才招聘官网,注册个人账号(需实名认证),填写基本信息并完善简历。
- 岗位检索与投递:通过关键词筛选岗位,查看详细要求后在线提交简历,支持投递多个岗位。
- 进度查询:实时查看简历筛选状态(待审核、初试通过、复试通知等),接收系统消息提醒。
- 结果反馈:录用结果将通过短信和邮件通知,未通过者可查看系统反馈意见。
(二)招聘单位端流程
- 需求提报:在系统中填写《岗位需求申请表》,上传附件(如编制证明、招聘方案),提交至人事处。
- 简历筛选:通过系统工具筛选简历,标记“推荐”“不推荐”状态,并填写筛选意见。
- 面试组织:协调面试时间,发送线上/线下面试邀请,录入面试评价结果。
- 录用审批:在系统中提交录用建议,跟踪审批进度,确认录用后发放offer。
系统优势与创新点
- 全流程线上化:打破传统招聘模式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岗位发布到录用的“零跑腿”办理。
- 智能化筛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识别简历中的关键信息,匹配岗位需求,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学校人才引进战略提供量化依据,例如分析各学科领域博士来源分布,优化招聘策略。
- 用户体验优化: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支持移动端访问,应聘者可随时查看岗位动态,招聘单位可批量处理简历,提升工作效率。
使用注意事项
- 信息真实性:应聘者需确保提交的学历、科研成果等信息真实有效,系统将联网学信网等平台进行核验,虚假信息将取消录用资格。
- 材料规范:上传的证明材料需为PDF格式,命名清晰(如“身份证正本.pdf”),避免因文件格式问题影响审核。
- 隐私保护:系统采用加密技术存储个人信息,仅招聘单位及人事处有权查看应聘者材料,应聘者可申请删除个人数据。
- 流程时效:招聘单位需在岗位发布后1个月内完成简历筛选,逾期未处理的岗位将自动下线,确保招聘时效性。
相关问答FAQs
Q1:忘记登录密码怎么办?
A1:可通过招聘系统首页的“忘记密码”功能,使用注册时绑定的手机号或邮箱找回密码,若手机号/邮箱已更换,需联系北京大学人事处(电话:010-62751274,邮箱:rsc@pku.edu.cn)提供身份证号、姓名等身份信息进行人工重置。

Q2:简历投递后是否可以修改?
A2:在简历筛选状态为“待审核”时,可登录系统修改简历内容(除基本信息外);若状态已更新为“审核中”或“已通过”,则无法修改,需联系招聘单位沟通补充材料,建议在投递前仔细核对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