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分辨前后鼻音是汉语拼音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影响发音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前后鼻音的区别在于韵尾的位置,前鼻音“-n”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鼻腔通过;后鼻音“-ng”舌根抵住软腭,气流同样从鼻腔通过,但发音部位更靠后,很多小学生因为发音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或者缺乏系统的训练方法,容易混淆前后鼻音,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直观示范、对比练习、趣味游戏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掌握分辨技巧,逐步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

要引导小学生理解前后鼻音的发音区别,可以通过“看口型、听声音、感受气流”的方法进行教学,发前鼻音“-n”时,舌尖要轻轻抵住上齿龈(上门牙后面的硬 ridge),嘴巴张开度较小,嘴角向两边展开,类似于微笑的口型,用手触摸鼻翼两侧,能感受到轻微的振动。“ban(班)”“pan(攀)”“man(慢)”等音节,发音时舌尖用力点要靠前,而后鼻音“-ng”的发音,舌根要用力抬起,抵住软腭(口腔上壁较软的部分),嘴巴张开度较大,舌面后缩,用手触摸鼻梁或鼻翼两侧,振动感比前鼻音更明显,bang(帮)”“pang(旁)”“mang(忙)”等音节,发音时喉咙后部有明显的收紧感,家长可以对着镜子和孩子一起做口型对比,让孩子直观看到舌尖和舌根的不同位置,同时用手感受鼻腔的振动差异,建立初步的发音感知。
可以通过对比练习强化记忆,将前后鼻音的常用字进行分类对比,让孩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区别,前鼻音字“班(bān)”“攀(pān)”“慢(màn)”“看(kàn)”“干(gàn)”,后鼻音字“帮(bāng)”“旁(páng)”“忙(máng)”“抗(kàng)”“钢(gāng)”,可以设计“听音辨字”游戏,家长读一个字音,孩子指出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或者拿出对应的汉字卡片进行匹配,对于容易混淆的音节,如“in”和“ing”“en”和“eng”,可以重点练习。“in”对应的字“音(yīn)”“心(xīn)”“林(lín)”,而“ing”对应的字“英(yīng)”“星(xīng)”“明(míng)”,让孩子注意“i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而“ing”舌根抵住软腭,还可以利用绕口令进行专项训练,比如练习前鼻音的“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练习后鼻音的“天上七颗星,树上七只鹰,墙上七钉钉,台上七盏灯”,绕口令的趣味性可以让孩子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发音技巧。
借助汉字的偏旁部首规律也能帮助孩子分辨前后鼻音,在汉语中,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和韵母有一定的关联性,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可以作为辅助记忆的线索,带“艮”(gen)、“分”(fen)、“宾”(bin)、“林”(lin)等偏旁的字,通常是前鼻音,如“跟(gēn)”“粉(fěn)”“滨(bīn)”“森(sēn)”;而带“青”(qing)、“争”(zheng)、“成”(cheng)、“风”(feng)等偏旁的字,大多是后鼻音,如“清(qīng)”“睁(zhēng)”“城(chéng)”“疯(fēng)”,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整理这些偏旁规律,制作成记忆卡片,帮助孩子通过字形联想读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存在例外情况,正(zhèng)”是后鼻音,但“证(zhèng)”同样是后鼻音,而“生(shēng)”是后鼻音,但“性(xìng)”也是后鼻音,所以规律只能作为参考,最终还是要通过准确发音来确认。
对于发音困难较大的孩子,还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辅助训练,使用压舌板让孩子观察舌尖和舌根的位置,或者让孩子含着一小片棉花(注意安全),感受发音时口腔内部的变化,多听标准的录音也是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听儿童故事、古诗朗诵等音频,模仿播音员的发音,培养语感,家长在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读音,但不要过于严厉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多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

为了让学习更直观,可以通过表格对比前后鼻音的特点:
发音部位 | 前鼻音“-n” | 后鼻音“-ng” |
---|---|---|
舌位 | 舌尖抵住上齿龈 | 舌根抵住软腭 |
口型 | 嘴巴张开度小,嘴角展开 | 嘴巴张开度大,舌面后缩 |
气流 | 气流从鼻腔通过,舌尖阻气 | 气流从鼻腔通过,舌根阻气 |
振动感 | 鼻翼两侧轻微振动 | 鼻梁或鼻翼振动感更强 |
常用声母 | b, p, m, d, t, n, l, j, q, x | g, k, h, zh, ch, sh, r, z, c, s |
在练习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再到词语和句子,逐步提高难度,先练习“an-ang”“en-eng”“in-ing”的对比,再练习包含这些韵母的词语,如“安全(ānquán)”“昂首(ángshǒu)”“门(mén)”“梦(mèng)”“心(xīn)”“星(xīng)”,最后练习句子和短文,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练习,比一次性长时间练习效果更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练习,比如看到路边的“树(shù)”,可以和孩子讨论“树”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或者让孩子用“山(shān)”“水(shuǐ)”“花(huā)”等前鼻音字和“风(fēng)”“云(yún)”“月(yuè)”等后鼻音字编成小故事,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接受能力不同,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如果孩子经过长期练习仍然难以区分,可以咨询专业的语音治疗师,排除生理性发音障碍的可能,分辨前后鼻音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大量的对比练习和持续的耐心指导,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发音习惯,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问答FAQs:

问:孩子总是把“in”和“ing”搞混,有什么好的练习方法吗?
答:“in”和“ing”的区分是前后鼻音中的难点,可以通过“舌尖位置法”和“对比强化法”练习,让孩子发“in”时,舌尖抵住下齿龈,感受气流从鼻腔出来,如“音(yīn)”“心(xīn)”;发“ing”时,舌根抬起抵住软腭,如“英(yīng)”“星(xīng)”,可以设计“听音找卡片”游戏,家长读“yīn”或“yīng”,孩子举起对应的汉字卡片,练习绕口令“小青和小明,同行同姓名,小青姓陈,小明姓秦,陈青经常找秦明,秦明常请陈青看电影”,通过反复朗读强化“in”和“ing”的对比,每天练习5-10分钟,坚持2-3周会有明显改善。
问:如何判断孩子的前后鼻音发音是否标准?
答:判断孩子发音是否标准,可以通过“观察法”“听辨法”和“反馈法”,观察法:让孩子面对镜子发音,发前鼻音“-n”时,舌尖应抵住上齿龈,嘴巴扁平;发后鼻音“-ng”时,舌根隆起,嘴巴张开较大,听辨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听标准音频(如课文朗读、拼音教学视频),让孩子对比自己的发音是否一致,或者用手机录下孩子的发音,与标准音对比,反馈法:如果家长不确定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可以请教语文老师或使用语音识别软件(如“学习强国”的“每日跟读”功能)进行检测,软件会提示发音是否准确,注意孩子在日常说话中是否经常混淆前后鼻音,如把“星星(xīngxing)”说成“xīnxin”,及时纠正并引导正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