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比大小填数”是一类重要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讲解这类题目时,应遵循“理解规则—分析关系—逐步推理—验证结果”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要明确比大小的基本规则,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比大小的核心是比较“数值大小”,整数比大小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则从最高位依次比较,小数比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分数比大小则需先通分(分母相同)或分子(分子相同),再比较分母或分子的大小,若题目中涉及混合运算,需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重点强调。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填数”要求,这类题目通常给出一个 incomplete 的等式或不等式,如“□+35>68”“42-□<25”或“3.□>3.5”,要求学生在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数字,讲解时,应先让学生明确符号的含义:“>”表示左边的结果大于右边,“<”表示左边的结果小于右边,“=”则表示两边相等,在“□+35>68”中,可将□看作一个未知数,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数加35的结果会大于68”,通过逆运算,学生可得出“□>68-35”,即“□>33”,因此方框中可填34、35等大于33的数,对于“42-□<25”,可转化为“□>42-25”,即“□>17”,方框中需填18及以上的数,若题目为“3.□>3.5”,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需填大于5的数字,即6-9。
对于稍复杂的题目,如涉及两位数填个位或十位,可借助表格辅助分析。“□2>□5”,让学生填写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关系:
十位数字关系 | 个位数字比较 | 结论举例 |
---|---|---|
十位数字相同 | 比较个位数字 | 12<15,32<35 |
十位数字不同 | 十位数字大的数大 | 22>15,42>35 |
通过表格,学生能直观理解“十位数字优先比较”的规则,若题目为“1□<2□”,十位数字1<2,则无论个位数字是什么,不等式均成立,方框中可填任意数字(0-9)。

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错误反馈,有学生可能认为“42-□<25”中,方框填17时,42-17=25,不满足“小于25”,此时需强调“>”“<”的严格性,不包括等于的情况,可设计分层练习:基础题(如一位数填空)、提升题(如两位数填空)、拓展题(如混合运算比大小),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填入数字后,重新计算或比较,确保结果符合题目要求,在“□+35>68”中,若填34,则34+35=69>68,验证正确;若填33,则33+35=68,不满足“>”,需调整。
相关问答FAQs
Q1:学生在比较小数时,容易忽略整数部分的大小,如何纠正?
A1:可通过具体例子强化“先比整数部分”的规则,比较“4.2”和“3.9”时,引导学生先看整数部分4>3,因此4.2>3.9,无需再比小数部分,可借助数轴或实物(如米尺)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数部分大的数整体更大。

Q2:对于“□×3<15”这类乘法填空题,学生如何快速确定范围?
A2:引导学生运用逆思维,将“□×3<15”转化为“□<15÷3”,即“□<5”,方框中可填1、2、3、4(若为自然数),需强调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大,积越大”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边界值的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