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校园招聘术语,校园招聘术语有哪些?

校园招聘是企业每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的专项招聘活动,旨在吸纳优秀年轻人才,是企业人才供应链的重要源头,在校园招聘的筹备、执行及后续管理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与逻辑,有助于企业高效推进招聘流程,也方便毕业生精准把握招聘动态,以下从招聘主体、流程环节、人才评估、Offer管理及学生群体五个维度,详细梳理校园招聘中的核心术语。

校园招聘术语,校园招聘术语有哪些?-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招聘主体相关术语

校园招聘涉及多方参与者,明确各主体角色是理解招聘场景的基础。
校招团队:企业内部负责校园招聘专项工作的团队,通常由招聘负责人、HR专员、业务部门面试官及校园招聘大使(由在校生或应届生担任,协助企业宣传、简历初筛等工作)组成,校招团队需协同完成岗位需求梳理、雇主品牌宣传、面试组织等全流程工作。
目标院校:企业根据业务布局、人才储备需求筛选的重点合作高校,分为核心院校(每年必访,招聘名额较多)、重点院校(定期访问,招聘名额适中)及潜在院校(根据业务拓展计划逐步纳入),互联网企业的目标院校常以理工科强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主,快消企业则可能覆盖综合类及财经类院校(如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内负责学生就业服务的部门,是校招企业的主要对接方,企业需通过就业指导中心获取校园宣讲场地、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双选会等,其政策支持直接影响校招活动的落地效果。

招聘流程相关术语

校园招聘流程具有周期性强、环节集中的特点,各环节术语需清晰区分。
秋招/春招:按时间划分的校招类型,秋招通常始于每年9月,高峰在10-11月,次年1月结束,是规模最大、岗位最全的校招季,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毕业时间次年6-7月);春招多在次年3-4月,针对秋招未招满的岗位或部分企业补录,少量岗位面向大三实习生(可转正)。
宣讲会:企业走进目标院校举办的线下/线上推介活动,内容包括企业介绍、岗位解读、校友分享、Q&A互动等,目的是吸引学生投递简历,提升雇主品牌认知度。
双选会:由高校或地方政府组织的综合性招聘会,企业设置展位与学生直接沟通,现场接收简历并安排初面,是高效筛选候选人的渠道之一。
网申:学生通过企业招聘官网、第三方招聘平台(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或官方公众号提交简历的申请方式,是校招的“入口环节”,网申系统通常包含简历填写、开放题作答、测评问卷等模块,企业通过关键词筛选、算法初筛等方式筛选候选人。
内推:由企业内部员工(含校友、实习生)推荐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推荐渠道的简历往往能进入内推专属人才库,享受优先筛选、免初筛等优待,是企业吸纳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补充方式。
AC面:Assessment Center(评估中心)的简称,多用于终面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演讲、游戏化测评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候选人的沟通协作、问题解决、领导力等潜质。
Offer发放:企业通过邮件或系统向候选人发送录用通知,明确岗位、薪资、报到时间等关键信息,学生确认接受后即形成录用意向。

人才评估相关术语

为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企业会采用多种工具评估候选人,相关术语需明确其评估维度。
笔试:通过标准化试题考察候选人的专业知识、逻辑能力、英语水平等,常见类型包括行测题(言语、数量、推理等)、专业题(如编程题、财务题)、性格测试(如MBTI、大五人格)等。
行为面试法:基于“过去行为是未来表现最佳预测”的原理,通过追问候选人过往经历(如“请举例说明你如何解决团队冲突”),考察其能力素质是否与岗位要求匹配。
STAR原则:行为面试中HR常用的追问框架,即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要求候选人具体描述事件背景、自身职责、采取的行动及最终成果,以判断其描述的真实性和能力水平。
潜力模型:针对应届生设计的评估框架,关注候选人的“可迁移能力”而非现有经验,常见维度包括学习敏锐度(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抗压能力(面对压力的调整能力)、成长思维(接受反馈并持续改进的意识)等。

Offer管理相关术语

Offer发放至学生入职前的环节,涉及多方权益与风险控制,术语需清晰界定。
SP/SS Offer:Special Offer(特别优秀Offer)和Super Special Offer(超级优秀Offer)的简称,企业针对顶尖候选人发放的优厚待遇,通常包含更高薪资、额外签约奖金、优先落户指标等,目的是争夺稀缺人才。
毁约:学生或企业单方面取消已确认的Offer,学生毁约多因拿到更优Offer;企业毁约多因业务调整或招聘名额缩减,需承担法律责任(如支付违约金)及雇主品牌声誉风险。
三方协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由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是明确三方权利义务的合同,涉及报到证、档案、户口等关键手续,学生签署三方协议后需履行企业报到义务。
违约金:三方协议中约定的违约赔偿金额,通常不超过学生第一年年薪,具体金额需符合法律法规,企业不得设置不合理条款。

校园招聘术语,校园招聘术语有哪些?-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生群体相关术语

针对应届生的身份标签及就业状态,存在多种分类术语,需明确其内涵。
应届生:即将毕业(毕业学年内)或毕业两年内未落实工作单位、未缴纳社保的高校毕业生,是校招的核心目标群体,享受企业校招专属岗位及落户政策倾斜。
应届生身份:指学生毕业前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可享受校招待遇、落户资格(部分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资格等的状态,一旦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保,应届生身份通常失效。
慢就业:毕业生不急于立即就业,选择考研、考公、Gap(间隔年)或实习积累经验的现象,近年来比例逐年上升,企业需通过灵活用工、实习转正等方式吸引这类群体。
保研/考研党:指参与“推荐免试研究生”(保研)或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研)的学生,这类学生因升学结果未定,可能在秋招期间投递简历,若升学成功则会拒绝企业Offer。

校园招聘术语速查表

类别 术语 核心解释
招聘主体 校招团队 企业内部负责校园招聘的专项小组,含HR、业务面试官、校园大使等。
目标院校 企业重点合作的高校,分核心、重点、潜在三级。
招聘流程 秋招/春招 秋招(9月-次年1月)为主校招季,春招(3-4月)为补录季。
内推 员工推荐候选人,享优先筛选等优待。
AC面 评估中心,通过多形式综合考察候选人潜质的终面方式。
人才评估 行为面试法 通过追问过往经历考察能力素质,常用STAR原则追问。
潜力模型 评估应届生的学习敏锐度、抗压能力等可迁移能力。
Offer管理 SP/SS Offer 针对顶尖候选人的优厚待遇Offer,含高薪、签约奖金等。
三方协议 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的就业协议,涉及报到、档案、户口等手续。
学生群体 应届生身份 未签劳动合同、未缴社保的状态,影响校招待遇及落户资格。
慢就业 毕业后选择考研、Gap等暂不就业的现象,企业需灵活吸引。

相关问答FAQs

Q1:网申时“岗位调剂”是什么意思?是否必须勾选?
A:岗位调剂是企业为优化人才配置设置的选项,若学生勾选“服从调剂”,在初筛未通过目标岗位时,企业可能根据其简历匹配度推荐至其他同类空缺岗位,增加面试机会,但需注意,调剂岗位可能与原岗位差异较大(如技术岗调剂至产品岗),建议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性勾选,若对岗位要求严格可不勾选,避免进入不合适的岗位。

Q2: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有何区别?签署后能否反悔?
A:三方协议是毕业生在就业阶段与单位、学校签订的意向性协议,涉及报到证、档案户口等手续,效力至学生入职后签订劳动合同为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权利义务的合同,受《劳动合同法》保护,包含薪资、工时、社保等劳动条款,学生签署三方协议后若反悔,需与协商企业解除协议,若企业不同意可能需支付违约金;同理,企业若单方面毁约,也需承担违约责任,建议学生在签署三方前充分了解企业及岗位信息,谨慎决策。

校园招聘术语,校园招聘术语有哪些?-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