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可用性测试是评估用户能否轻松、高效、满意地使用网站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障碍,并基于用户反馈优化产品设计,通过模拟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测试者可以收集到直观的数据和定性反馈,从而提升网站的用户体验(UX)和转化率,以下是网站可用性测试的详细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明确测试目标
测试前需清晰定义目标,验证新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预期、优化导航结构以降低跳出率、提升特定任务(如注册、下单)的完成效率等,目标越具体,测试方向越明确,后续结果也越容易落地,若目标是“优化购物车流程”,测试任务需围绕“添加商品-修改数量-选择支付方式-完成支付”展开。
确定测试用户
根据网站的目标用户群体筛选测试参与者,通常需覆盖不同年龄、职业、设备使用习惯(如PC/移动端)的用户,若面向年轻群体,可优先选择习惯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用户;若面向企业客户,则需考虑其使用场景(如办公软件兼容性、专业术语理解),一般建议5-8名用户即可发现80%以上的可用性问题,样本量过大会增加成本,过小则可能遗漏问题。
设计测试任务
任务需贴近用户真实需求,避免引导性语言,测试电商网站时,任务可设计为:“为25岁生日的朋友挑选一份价格在200元以内的礼物,并加入购物车”,任务需包含核心流程(如注册、搜索、购买)和边缘场景(如忘记密码、支付失败),同时明确任务目标(如“完成购买”),而非具体操作步骤(如“点击‘立即购买’按钮”)。
选择测试方法
根据目标和资源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常见方法包括:

- moderated test( moderated test):测试者实时观察用户操作,可随时提问,适合深度挖掘问题原因,但成本较高。
- unmoderated remote test( unmoderated remote test):用户通过工具独立完成任务,测试者通过录屏和问卷收集数据,适合大规模初步测试,但无法追问细节。
- guerrilla testing( guerrilla testing):在公共场所(如咖啡馆)随机邀请用户快速测试,适合快速迭代,但样本代表性有限。
准备测试工具
- 录屏工具:如Lookback、UserTesting、Camtasia,可记录用户操作路径、面部表情和语音反馈。
- 问卷工具:如Google Forms、问卷星,用于收集用户背景信息(如年龄、上网习惯)和主观满意度评分(如SUS系统可用性量表)。
- 原型工具:如Figma、Axure,若测试未上线的网站,需制作高保真原型模拟真实交互。
测试执行阶段
引导与破冰
测试开始前,向用户说明测试目的(强调“测试的是网站,而非用户”)、流程和大致时长(通常30-60分钟),缓解用户紧张情绪,可先让用户简单自我介绍(如“你平时多久网购一次?”),建立轻松的沟通氛围。
观察与记录
测试过程中,测试者需避免干扰用户,仅在不理解用户操作或用户停滞时提问(如“你能说说现在在想什么吗?”),重点记录以下信息:
- 操作行为:用户是否顺利完成任务?在哪些步骤反复尝试或放弃?是否频繁返回上级页面?
- 言语表达:用户的自言自语(如“这个按钮是干嘛的?”)、疑问或抱怨。
- 情绪反应:通过面部表情判断用户是否困惑、沮丧(如皱眉、叹气)或满意(如微笑)。
若用户在“填写收货地址”页面停留超过5分钟,可记录:“用户多次切换省市区下拉菜单,尝试手动输入地址后删除,最终放弃任务。”
收集定量与定性数据
- 定量数据:任务完成率(如“80%用户成功完成购买”)、任务时长(如“平均完成注册需3分钟”)、错误率(如“30%用户误点击‘忘记密码’而非‘注册’”)。
- 定性数据:用户的主观感受(如“这个搜索结果太乱了,找不到想要的商品”)、对功能改进的建议(如“希望增加价格筛选的区间选项”)。
测试后的分析与总结
数据整理与优先级排序
将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呈现问题。

|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影响程度 | 优先级 |
|---|---|---|---|
| 导航混乱 | 用户无法找到“个人中心”入口 | 高 | 紧急 |
| 信息反馈不足 | 提交订单后无成功提示 | 中 | 重要 |
| 移动端适配问题 | 手机端按钮过小,点击多次失败 | 高 | 紧急 |
根据“影响程度”(用户是否无法完成任务)和“出现频率”(多少用户遇到此问题)确定优先级,优先解决高频高影响问题。
撰写测试报告
报告需包含:测试目标、用户画像、测试方法、核心数据(任务完成率、平均时长)、关键问题列表(附具体案例和改进建议)、后续优化计划,针对“导航混乱”问题,可建议:“将‘个人中心’从页脚移至顶部导航栏,并增加用户头像图标提示。”
迭代与复测
根据测试报告优化网站后,需进行第二轮可用性测试(重点验证已解决问题是否彻底,是否引入新问题),直至核心任务完成率达到90%以上,用户满意度评分(如SUS量表)高于70分。
不同阶段的测试策略
- 概念阶段:通过纸面原型或低保真原型进行 guerrilla testing,验证核心功能方向。
- 开发阶段:使用高保真原型进行 moderated test,聚焦交互细节(如按钮布局、动效反馈)。
- 上线后:通过 unmoderated remote test 收集真实用户数据,结合网站分析工具(如Google Analytics)的跳出率、停留时长等指标,持续优化。
相关问答FAQs
Q1: 可用性测试需要多少用户?用户太少会不会没有代表性?
A1: 通常5-8名用户即可发现80%以上的可用性问题,用户过少可能遗漏边缘场景问题,但过多会导致成本上升且边际效益递减,关键在于用户需覆盖核心目标群体特征(如年龄、使用习惯),而非单纯追求数量,若资源有限,可优先选择“重度用户”和“潜在用户”混合测试,以平衡代表性。
Q2: 如果预算有限,如何低成本开展可用性测试?
A2: 可通过以下低成本方式:① guerrilla testing:在咖啡馆、图书馆等场所随机邀请路人完成简单任务,仅需准备原型和问卷;② 利用现有用户资源:通过社群、邮件邀请活跃用户参与,给予小额奖励(如优惠券);③ 借助免费工具:如使用Google Forms收集反馈,OBS录屏(免费)记录操作,Figma制作免费原型,即使预算有限,也能通过小规模测试快速发现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