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招聘发表说说?什么岗位?要求是什么?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企业如何高效吸引优质候选人、塑造良好雇主品牌,已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议题,而“招聘发表说说”作为一种轻量化、高传播性的社交招聘方式,正逐渐成为连接企业与求职者的重要桥梁,它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招聘的信息壁垒,还能通过情感化、场景化的内容传递企业温度,让招聘从“冷冰冰的信息发布”转变为“有温度的双向选择”,以下从内容创作、传播策略、互动技巧及效果优化四个维度,详细拆解如何通过“招聘说说”实现高效人才吸引。

招聘发表说说?什么岗位?要求是什么?-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创作:从“信息传递”到“价值共鸣”

招聘说说不同于正式的招聘启事,其核心优势在于“短平快”与“强感染力”,内容创作需避免生硬罗列岗位要求,转而聚焦“企业亮点”“岗位价值”与“文化温度”,让求职者在15秒内产生“我想了解这家公司”的冲动。

主题定位:明确“吸引谁”与“传递什么”

在发布前,需先锁定目标人群画像(如应届生、资深从业者、跨界人才等),并围绕其核心诉求设计主题。

  • 针对应届生:突出“成长陪伴”“导师计划”“年轻团队”,如“毕业不迷茫!我们为0经验er准备了‘新人成长地图’,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有专属导师带跑~”;
  • 针对资深从业者:强调“行业挑战”“资源支持”“创新空间”,如“寻找能一起‘啃硬骨头’的伙伴!这里有你深耕5年的行业赛道,更有千万级预算等你来落地创意。”;
  • 针对文化认同者:展示“团队日常”“价值观践行”,如“拒绝‘996’内卷!我们的周三下午是‘兴趣社团时间’,摄影社、飞盘队…你pick哪一个?”

形式创新:用“可视化”提升信息穿透力

单一的文字难以在信息流中突围,需结合图片、短视频、互动组件等形式,让内容“活”起来:

  • 图文组合:用“岗位信息长图”替代文字描述,将岗位职责、任职要求、薪资范围(可选)转化为可视化图表,搭配团队办公环境、下午茶、团建活动的实拍图,增强真实感;
  • 短视频:拍摄“员工vlog”,如“跟着产品经理的一天”“程序员解压瞬间”,或用快剪形式展示“项目上线全流程”,让求职者直观感受工作状态;
  • 互动话题:发起“你理想中的工作环境是?”“用三个词形容你的求职诉求”等话题,引导用户在评论区互动,同时收集潜在需求。

语言风格:贴近社交语境,拒绝“官方腔”

招聘说说的语言需像朋友聊天般自然,可适当使用网络热词、表情符号,甚至“自黑式”幽默。

招聘发表说说?什么岗位?要求是什么?-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别被‘总监’title吓到!我们找的不是‘管理者’,而是能和团队一起‘头脑风暴’的‘创意搭子’~”;
  • “薪资?当然对得起你的才华!具体面聊,保证让你‘哇’出声(偷偷说:五险一金+年度旅游只是基础操作)”;
  • “如果你也有‘改变世界’的小执念,来我们这儿,说不定下一个爆款产品就有你的名字!”

传播策略:从“单向发布”到“精准触达”需要匹配高效的传播渠道,才能让“招聘说说”被目标人群看到,结合不同社交平台的属性,需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

平台选择:精准匹配,不“广撒网”

  • 微信朋友圈/企业微信:适合发布“急招岗位”“核心岗位”,可鼓励员工转发“员工带岗说说”,利用社交链触达熟人圈层,信任度更高;
  • 小红书/抖音:针对年轻求职者(95后、00后),内容侧重“职场干货”“公司探店”,如“揭秘XX公司的隐藏福利!免费健身房+无限咖啡,打工人的快乐竟是真的?”;
  • 微博/LinkedIn:前者适合“事件营销”(如“我们团队刚拿下行业大奖,现在缺个能一起‘再创辉煌’的你!”),后者聚焦“行业深度内容”(如“从0到1搭建XX业务,你需要具备这些能力”);
  • 垂直招聘平台(如BOSS直聘、拉勾网):作为补充渠道,可发布“岗位详解版说说”,附上投递链接,引导精准求职者行动。

发布时机:踩准用户“活跃高峰”

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活跃规律选择发布时间:

  • 朋友圈/企业微信:工作日早8:00-9:00(通勤时间)、午12:00-13:00(午休时间)、晚19:00-21:00(休闲时间);
  • 小红书/抖音:工作日晚20:00-22:00、周末全天;
  • 微博:工作日早9:00-10:00、午12:00-14:00、晚18:00-20:00(热点话题发酵时段)。

矩阵传播:多账号联动,扩大声量

企业可整合“官方账号+员工账号+KOL账号”形成传播矩阵:

  • 官方账号:发布核心信息,塑造雇主品牌形象;
  • 员工账号:分享“我在XX公司的一天”“真实工作感受”,增强内容可信度;
  • 行业KOL:邀请职场博主、行业大V转发招聘说说,利用其影响力触达更多精准人群。

互动技巧:从“信息发布”到“关系建立”

招聘说说的价值不仅在于“曝光”,更在于“互动”,通过及时、真诚的互动,可将“潜在候选人”转化为“关注者”,甚至“主动投递者”。

评论区运营:主动引导,及时回应

  • 置顶优质评论:如“已投递!请问岗位有年龄限制吗?”“坐标XX,有机会远程面试吗?”,并附上“欢迎私信咨询详情”,引导其他求职者参考;
  • 统一回复高频问题:针对“薪资范围”“工作地点”“是否接受应届生”等问题,可在评论区用“置顶评论”或“合集回复”集中解答,避免重复劳动;
  • 引导用户“讲故事”:对“我做过XX项目,和岗位很匹配”的评论,主动回复“太棒了!能否具体聊聊项目细节?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增强用户参与感。

私信沟通:个性化触达,提升转化

对于评论或私信中表现出强烈兴趣的用户,需进行“一对一精准沟通”:

招聘发表说说?什么岗位?要求是什么?-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提前做功课:了解对方背景(如过往经历、求职意向),沟通时提及“看到你之前在XX公司负责过XX项目,和我们的岗位需求很契合”;
  • 解答细节问题:避免使用“看招聘要求”等模板化回复,而是针对对方关心的“团队规模”“项目前景”“晋升路径”等问题给出具体答案;
  • 引导下一步行动:如“方便留个邮箱吗?我发一份详细的岗位JD给你,咱们可以约个15分钟电话聊聊~”。

活动策划:用“趣味互动”吸引关注

  • “猜岗位赢好礼”:发布“工作日常碎片图”(如代码截图、会议白板、客户好评),让用户猜测对应岗位,答对者送定制周边;
  • “职场问答直播”:邀请HR、部门负责人直播,解答“如何写简历”“面试常见问题”等,结尾穿插招聘信息;
  • “员工开放日”报名:通过说说发起“线下参观公司”活动,让求职者实地感受办公环境、团队氛围,增强代入感。

效果优化:从“凭感觉”到“用数据”

招聘说说的效果并非“玄学”,需通过数据追踪与分析,持续优化内容与策略。

核心数据指标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优化方向
曝光与互动 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 若互动率低,需优化内容吸引力(如增加图片/视频、调整语言风格);若曝光低,需检查发布时间、是否参与平台话题
转化效果 私信量、简历投递量、面试邀约量 若私信多但投递少,需优化沟通话术;若投递少但浏览多,需检查岗位信息是否清晰、薪资是否透明
品牌影响 搜索量(“公司名+招聘”)、粉丝增长 通过长期优质内容积累,提升企业在求职者心中的认知度与好感度

A/B测试:小范围验证,全面推广

对同一岗位,可制作不同版本的说说(如“突出成长版”vs“突出薪资版”“图片版”vs“短视频版”),小范围发布后对比数据,选择效果更好的版本全面推广。

  • 测试1:内容为“导师带教+晋升通道”(A版)vs“薪资15-25K+年终奖”(B版),结果显示A版转发量高,B版投递量高,后续可结合两者优势发布“高薪+成长”组合版。

用户反馈:从“失败案例”中找经验

对未投递或面试后放弃的用户,可礼貌询问“对我们的招聘内容有什么建议?”“哪些信息让你犹豫?”,收集反馈后针对性优化,若多位用户反馈“岗位要求模糊”,后续需在说说中明确“需3年以上XX经验,熟悉XX工具”。

相关问答FAQs

Q1:招聘说说需要频繁发布吗?会不会引起用户反感?
A:发布频率需根据岗位紧急程度和平台特性调整,建议:

  • 急招岗位:可每周2-3次,用不同角度(如“岗位亮点”“团队故事”)重复曝光,但避免完全复制内容;
  • 常规岗位:每周1次即可,重点保证内容质量而非数量;
  • 避免刷屏:同一岗位在同平台一天内不超过2条,且内容需有差异化(如文字版+视频版)。
    关键在于“提供价值”,若每次说说都能让用户获得新信息(如行业干货、公司动态),用户反而会期待你的更新。

Q2:如何衡量招聘说说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长期投入?
A:衡量招聘说说的ROI需结合“显性成本”与“隐性价值”:

  • 显性成本制作时间(如拍摄视频、设计图片)、平台运营人力、少量推广费用(如KOL合作);
  • 隐性价值:雇主品牌曝光(提升企业知名度)、人才库积累(即使未立即投递,用户可能在未来关注)、招聘效率提升(通过社交渠道获取的简历往往更精准)。
    具体可计算“单条说说获取的有效简历成本=(总投入成本/简历投递量)”,若低于传统招聘渠道(如招聘网站),则说明性价比高,长期来看,招聘说说能帮助企业沉淀“社交化人才资产”,是比单纯“招人”更有价值的战略投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