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ofo招聘骗局,求职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近年来,ofo小黄车的破产清算事件让无数用户蒙受损失,而围绕“ofo招聘”的骗局也悄然滋生,不少求职者因轻信虚假招聘信息而上当受骗,这类骗局通常以“ofo复活招聘”“清算组直招”“高薪岗位”为噱头,利用求职者对知名品牌的信任和对就业机会的渴望,精心设计陷阱,最终导致求职者不仅无法入职,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风险,本文将详细拆解ofo招聘骗局的常见套路、识别方法及防范措施,帮助求职者提高警惕,避免落入圈套。

ofo招聘骗局,求职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ofo招聘骗局的运作模式具有高度隐蔽性和迷惑性,骗子往往通过多种渠道发布虚假信息,主要套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冒充“ofo清算组”或“破产管理人”名义,声称公司正在重组业务,急需招聘员工,岗位涵盖运营、技术、市场等多个领域,薪资待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甚至承诺“入职即解决北京户口”“年底分红”等诱人条件;二是利用社交媒体和招聘平台,伪造“ofo官方招聘”账号,发布看似正规的招聘信息,要求求职者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或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三是通过“熟人推荐”或“内部渠道”降低求职者戒备心,声称“名额有限,需尽快缴纳定金锁定岗位”,并伪造劳动合同、公司印章等文件,增强骗局的可信度,这些骗局的共同特点是利用ofo的品牌余温,制造“公司即将东山再起”的假象,让求职者在焦虑和侥幸心理中放松警惕。

为避免落入ofo招聘骗局,求职者需掌握以下识别与防范技巧,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是关键,ofo已于2023年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所有招聘均由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负责,求职者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查询管理人信息,或直接联系管理人办公室(公开联系方式)确认招聘真实性,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警惕任何形式的“收费”要求,正规招聘流程中,企业不会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培训费、押金、保证金等,凡是在入职前要求转账、提供银行卡验证码的行为,均可判定为骗局,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细节,骗子发布的招聘信息往往存在漏洞,如联系方式为个人手机号而非企业座机、公司地址模糊或与ofo实际办公地点不符、岗位要求与薪资严重不符等,求职者可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查询企业工商信息,核实招聘主体是否合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切勿在未核实清楚的情况下,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非法活动。

骗局特征 识别方法 防范措施
冒充“ofo清算组”招聘 查询破产管理人官方信息,核实招聘主体真实性 通过法院官网或管理人公开联系方式确认
要求缴纳“培训费”“保证金” 拒绝任何入职前收费,举报可疑账号 正规招聘不收费”原则,及时向平台举报
薪资待遇远高于市场水平 对比同行业岗位薪资,警惕“天上掉馅饼” 保持理性,不轻信“高薪诱惑”
联系方式为个人手机号 核对企业官方联系方式,警惕非官方渠道 优先使用企业座机或官方邮箱沟通

除了个人警惕外,求职者还应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维权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若遭遇ofo招聘骗局,应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招聘信息截图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可拨打110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提交线索),并向招聘平台举报虚假信息,同时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求职者可通过“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官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等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避免轻信“内部推荐”“特殊渠道”等说辞。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招聘信息是否为ofo官方发布?
A1:ofo目前已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所有招聘均由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负责,求职者可登录“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查询ofo破产案件的管理人信息及联系方式,直接向管理人核实招聘真实性,官方招聘信息通常会通过管理人办公室的公开渠道(如官网公告、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不会使用个人手机号、非认证社交账号联系求职者,警惕任何以“ofo招聘”名义但未标注管理人信息或来源不明的招聘信息,此类信息极有可能为骗局。

ofo招聘骗局,求职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2:如果已经向“ofo招聘”骗子转账,该如何挽回损失?
A2:立即保存好转账凭证、聊天记录、对方账户信息等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前往就近派出所报案,向警方提供详细线索,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尝试申请转账撤销或冻结对方账户,若对方账户已被转移资金,可申请账户止付,向招聘平台举报虚假账号和招聘信息,避免更多人受骗,若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应立即修改银行卡密码、社交账号密码,并开启相关账户的安全提醒功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泄露信息实施二次诈骗,需要注意的是,挽回损失需及时行动,越早报警、越快提供证据,追回成功的概率越大。

ofo招聘骗局,求职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