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动效图做好后如何高效展示?

将制作完成的动效图进行有效展示,是确保设计价值传递、沟通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展示过程需结合场景需求、受众特点及工具特性,通过系统化布局实现信息清晰化、体验沉浸化,以下从展示前的准备、核心展示方法、多场景适配策略及细节优化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动效图做好后如何高效展示?-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展示动效图前,需完成三项基础工作,以确保展示过程顺畅且目标明确。
一是明确展示目标与受众,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差异显著:对产品经理,需突出动效对用户流程的优化逻辑;对开发人员,需标注关键参数(如时长、缓动函数、交互触发条件);对决策层,则需强调动效对品牌调性或商业目标的贡献,为展示电商APP的“加入购物车”动效,对产品侧需说明“动效缩短用户决策路径”,对开发侧需提供“0.3秒弹性动画,贝塞尔曲线cubic-bezier(0.68, -0.55, 0.265, 1.55)”等具体参数。
二是整理动效素材与文档,将动效源文件(如AE工程文件、Figma设计稿)、导出资源(GIF/Lottie/MP4等)、设计说明文档(含交互逻辑、使用场景)分类整理,确保展示时可快速调取,若动效涉及多状态切换(如按钮点击、页面转场),需提前标注各状态的起始与结束帧,避免展示时出现逻辑混乱。
三是选择合适的展示工具,根据展示场景选择工具:静态展示可使用图片轮播工具(如腾讯文档图片集);动态展示优先用专业动效预览工具(如Principle、ProtoPie);远程协作可采用在线白板(如Miro)或设计协作平台(如蓝湖、Figma分享链接);线下演示则需准备高清播放设备,避免因设备性能导致动效卡顿。

核心展示方法与工具应用

动效图的展示需兼顾“直观性”与“专业性”,以下结合主流工具说明具体操作方法。

动态展示:还原真实交互体验

动态展示是动效效果的核心呈现方式,需根据动效类型选择适配格式:

  • 轻量级动效(如按钮反馈、图标动画):优先使用Lottie格式(JSON矢量动画),通过LottieFiles在线播放器或APP内嵌组件展示,优势在于体积小(lt;100KB)、支持逐帧编辑且不失真,适合在网页、APP中直接预览,社交软件的“点赞”动效,用Lottie展示可清晰呈现粒子扩散、缩放等细节,同时适配不同分辨率屏幕。
  • 复杂场景动效(如页面转场、交互动画):采用MP4视频或GIF格式,MP4支持高清画质(1080P/4K)和音频同步,适合产品发布会或客户演示;GIF虽画质有限但制作简单,可嵌入PPT或文档中作为辅助说明,使用工具如After Effects导出视频时,需设置“循环播放”选项,并确保帧率(FPS)与设计稿一致(通常24-30FPS)。
  • 交互式原型展示:通过Figma、Axure等工具制作可交互原型,让受众直接操作触发动效,展示“下拉刷新”动效时,可让受众在原型中手动下拉,实时观察动效触发过程及反馈逻辑,增强参与感。

静态展示:拆解动效关键帧

对于需要详细说明动效结构的场景(如开发对接),需结合静态拆解展示,可制作“关键帧对比表”,标注动效的起始、中间、结束状态,并附上时间轴参数,一个“页面滑入”动效的拆解如下:

动效图做好后如何高效展示?-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键帧 时间点 位置参数(X轴) 缓动函数 状态描述
起始帧 0s 100% ease-out 页面位于屏幕右侧外侧
中间帧 5s 50% linear 页面匀速移动至屏幕中央
结束帧 1s 0% ease-in 页面完全进入屏幕,轻微回弹

可使用PS或Sketch将动效的每一帧导出为图片,通过时间轴工具(如Adobe Animate)串联成逐帧预览,方便开发人员还原动画细节。

多场景适配策略

展示场景的多样性要求动效呈现方式灵活调整,以下针对常见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 线上协作场景:使用设计交付工具(如蓝湖、Zeplin)上传动效资源,添加“动效预览”标签并关联说明文档,通过Figma的“Prototype”模式生成分享链接,设置“自动播放”循环展示,远程团队成员点击链接即可查看交互效果。
  • 线下汇报场景:采用“PPT+实时演示”组合模式,将动效视频/GIF嵌入PPT,关键页面通过HyperLink跳转至交互原型(如用ProtoPie生成的独立文件),演示时需准备激光笔标注动效细节,同时用分屏工具同步展示设计稿与动效效果,增强说服力。
  • 用户测试场景:通过UserTesting、腾讯问卷等平台投放动效原型,设置任务场景(如“请尝试通过动效找到商品分类”),记录用户操作路径与停留时长,结合热力图分析动效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例如对比“有动效”与“无动效”版本的任务完成率,用数据验证动效价值。

细节优化提升展示效果

展示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直接影响信息传递效率,需重点关注三点:
一是设备与网络适配,线上展示时,提前测试不同设备(PC/手机/平板)的动效兼容性,避免因系统版本(如iOS/Android差异)或浏览器(Chrome/Safari)导致动效变形;若展示网络环境不佳,需提前下载本地视频或准备低分辨率GIF备用。
二是标注与解说同步,展示时使用画中画功能,设计师同步解说动效设计逻辑(如“此处采用弹性动画,目的是增强操作的愉悦感”),避免受众仅关注视觉效果而忽略设计意图。
三是反馈收集与迭代,展示结束后,通过问卷或即时沟通收集反馈(如“动效时长是否合适”“交互逻辑是否清晰”),根据意见调整动效细节,例如缩短非必要动效时长,或优化触发按钮的响应灵敏度。

相关问答FAQs

Q1:动效图展示时,如何让非设计背景的受众快速理解设计价值?
A:可结合“场景化故事+对比案例”说明,展示“表单提交成功”动效时,先描述用户填写表单后的心理状态(如等待焦虑),再播放动效原型(如成功图标+文字渐变+轻微庆祝动画),对比“无动效”与“有动效”版本的用户停留时长数据,最后说明“动效通过视觉反馈降低用户焦虑,提升页面留存率5%”,通过具象场景与数据结合,将抽象设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效益。

Q2:动效资源较大时,如何确保线上展示的流畅性?
A:采用“轻量化格式+渐进式加载”策略,优先选择Lottie格式(体积比GIF小60%以上),通过LottieFiles的“优化工具”删除冗余动画层;若必须使用视频,可设置“低分辨率预览+高清完整版”双版本,初始加载低分辨率版本快速展示,用户点击后切换至高清版本;对于网页嵌入,可使用“lazyLoad”技术,仅当用户滚动至动效区域时再加载资源,减少初始加载压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