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夹叙夹议”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将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使文章既有具体的事件支撑,又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要准确区分叙述和议论,需要从它们的定义、功能、语言特点和表达目的入手,叙述侧重于“讲什么”,即客观呈现人物、事件、场景的发展过程;议论则侧重于“说什么”,即作者对叙述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或发表见解,二者在文本中相互依存:叙述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议论则深化叙述的意义,避免内容停留在表面。

从功能上看,叙述的核心是“再现”,通过时间顺序、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事件的发生;议论的核心是“阐释”,通过逻辑推理、价值判断让读者“理解”事件的意义,在描述“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路段”时,叙述部分会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而议论部分则可能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或表达对侵略者的谴责,若文本中仅出现“日军炸毁铁路”“东北军撤退”等事实陈述,属于叙述;若出现“这是日本侵华的开端”“反映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等评价性语句,则属于议论。
语言特点上,叙述多以动词、名词为主,句式多为陈述句,力求客观准确;议论则常使用“因为”““由此可见”等关联词,或“应该”“必须”“显然”等判断性词语,句式以判断句、推理句为主,带有主观倾向。“他冒着大雨冲进教室”是叙述,而“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值得学习”则是议论,前者用“冲进”这一动词描绘动作,后者用“值得学习”直接表达观点。
在区分时,还可关注文本的“视角”和“目的”,叙述通常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经历者”视角,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事件本身;议论则多为“评论者”视角,目的是引导读者认同作者的看法。“我翻开日记,看到1931年9月18日的记录:今夜炮声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是叙述,而“这段日记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则是议论,前者呈现个人经历,后者上升到历史反思。
以下表格可帮助更清晰地理解二者的区别:

| 区分维度 | 叙述 | 议论 |
|---|---|---|
| 核心功能 | 再现事件过程,提供事实依据 | 分析事件意义,表达作者观点 |
| 语言特点 | 以动词、名词为主,陈述句,客观具体 | 以关联词、判断词为主,判断句、推理句,主观评价 |
| 表达目的 | 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 | 让读者“理解”事件为什么重要、有何影响 |
| 典型标志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 | “因为”““我认为”“由此可见”等逻辑词或评价性语句 |
在实际写作中,叙述和议论往往交替出现,界限并非绝对。“他坚持每天晨跑,风雨无阻(叙述),这种毅力正是成功的关键(议论)”,前一句描述行为,后一句提炼意义,二者共同构成“夹叙夹议”,需要注意的是,若议论部分脱离叙述内容空发感慨,或叙述部分缺乏议论的深化,都会导致表达效果失衡,优秀的夹叙夹议应以叙述为基础,以议论为升华,使文章既有血有肉,又有思想深度。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一段文字是叙述还是议论?
A1:可通过三个关键步骤判断:一是看内容是否包含具体事件、人物、时间等要素,有则为叙述;二是看是否有作者的评价、分析或观点表达,有则为议论;三是结合语言标志,如叙述多用动词和陈述句,议论多用判断词和逻辑关联词。“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叙述),“这一事件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议论)。
Q2:夹叙夹议中,叙述和议论的比例应该如何把握?
A2:叙述和议论的比例需根据写作目的灵活调整,通常以叙述为“骨”,议论为“魂”,叙述占比略重,为议论提供充分素材,在记叙文或历史事件描述中,叙述可占60%-70%,议论占30%-40%,重点是通过具体事例自然引出感悟;而在议论文中,议论比例可更高,但仍需以叙述作为论据支撑,避免空泛说理,关键是二者要有机结合,避免叙述冗长导致议论薄弱,或议论过多使叙述失去真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