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科技网

BAT为何停止招聘?

“BAT不招聘”这一说法在职场中流传甚广,但实际上并非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完全停止招聘,而是背后反映了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需求下的招聘策略调整,以及求职者对头部企业招聘门槛的认知误区,从企业战略、行业周期、人才结构等多维度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互联网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转型期的必然结果。

BAT为何停止招聘?-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企业战略层面看,BAT的业务布局已从早期的“全面扩张”转向“聚焦核心”,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核心电商、云计算、物流等业务趋于成熟,对基础岗位的需求量远少于创业期,反而更侧重于高端技术人才(如AI算法专家、数据科学家)和战略型管理人才,2023年阿里巴巴财报显示,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过15%,招聘重点向“云智能”和“全球化业务”倾斜,传统运营、客服等岗位的招聘名额则明显缩减,腾讯同样如此,随着游戏版号审批常态化、社交用户增长见顶,公司更倾向于吸纳具备3D引擎开发、元宇宙架构经验的人才,而对初级游戏策划、内容审核等岗位的需求趋于饱和,百度则在“All in AI”战略下,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招聘需求持续增长,但传统搜索、广告等业务的岗位编制则严格控制,这种“有进有退”的招聘策略,使得部分传统岗位的求职者产生“BAT不招聘”的错觉。

行业周期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招聘规模,互联网行业在经历了2015-2020年的高速扩张期后,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使得企业不得不优化成本结构,招聘预算从“开源”转向“节流”,据智联招聘《2023互联网人才市场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BAT校招总人数较2020年峰值下降约30%,社招岗位的平均招聘周期延长至60天以上,监管政策的变化也重塑了行业格局:数据安全法、反垄断法等法规的实施,要求企业在合规、隐私保护等领域补充专业人才,而部分涉及“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业务的岗位则直接缩减,这种结构性调整导致特定领域的人才需求锐减,进一步强化了“BAT不招聘”的印象。

人才结构的迭代升级使得岗位门槛显著提高,早期互联网行业“重经验、轻学历”的现象逐渐改变,头部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背景、技术能力、项目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技术岗位为例,阿里巴巴2023社招中,算法工程师岗位要求候选人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有顶会论文或大规模工程落地经验;腾讯游戏招聘时,优先考虑有3A游戏项目经历或掌握Unreal Engine 5的从业者,这种“高精尖”导向使得大量普通背景的求职者被挡在门外,尤其是对于学历普通、缺乏核心技能的应届生而言,进入BAT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企业内部“人才池”的完善也挤压了外部招聘空间:BAT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实习生转正机制和内部推荐体系,2023年阿里巴巴内部推荐占比达40%,腾讯校招转正率超过60%,这意味着留给外部社招和校招的名本就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BAT不招聘”还与求职者的认知偏差有关,部分求职者将“BAT”等同于“所有互联网公司”,忽视了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等新兴巨头的崛起,这些企业在短视频、本地生活、电商等领域的招聘需求十分旺盛,2023年字节跳动技术岗位招聘人数同比增长25%,美团骑手运营岗位需求超10万人,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硬件与制造企业对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的需求激增,形成了与BAT的人才竞争分流,求职者若将目光局限于传统互联网巨头,自然会陷入“招聘寒冬”的焦虑。

BAT为何停止招聘?-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地域分布来看,BAT的招聘资源也呈现“集中化”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仍是核心招聘城市,但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腾讯分别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岗位向成都、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转移,并配套人才补贴政策,腾讯成都研发中心2023年招聘规模扩大50%,岗位以游戏开发、云服务为主,但薪资水平仍低于深圳总部,导致部分求职者因“地域偏好”或“薪资预期”放弃机会,间接形成“局部不招聘”的现象。

综合而言,“BAT不招聘”并非绝对事实,而是企业在战略转型、行业调整、人才升级等多重因素下的招聘策略体现,对于求职者而言,与其纠结于头部企业的“入场券”,不如结合自身优势关注新兴领域、细分赛道的机会,通过提升核心技能、积累项目经验来适应行业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蛋糕”仍在扩大,只是切分规则正在重塑,唯有主动求变者才能抓住新的机遇。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BAT校招名额逐年减少,对应届生是否意味着机会减少?
A1:BAT校招名额减少并非行业整体需求萎缩,而是企业招聘策略的调整,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精英化”招聘吸纳顶尖人才,对学历、实习经历、竞赛成果的要求提高;随着行业成熟,基础岗位需求下降,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的校招需求仍在增长,应届生若想进入BAT,需提前规划实习(尤其是大厂日常实习),积累与目标岗位匹配的项目经验,同时关注企业“青训营”“启计划”等专项培养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提供转正机会,是进入大厂的重要途径,也可考虑加入发展迅速的“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如字节跳动、拼多多等,这些企业近年校招规模扩张明显,成长空间更大。

BAT为何停止招聘?-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2:BAT社招时更看重哪些能力,非大厂背景的求职者如何突围?
A2:BAT社招的核心评估维度包括“硬技能+软实力+行业资源”,硬技能方面,技术岗要求精通至少一门主流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熟悉分布式架构或算法框架,产品岗则需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用户洞察经验和项目推动能力;软实力上,强调跨部门协作、抗压能力和结果导向;部分战略业务岗(如国际化、新能源)还会看重行业资源或海外经验,非大厂背景的求职者突围的关键在于“差异化优势”:一是通过开源项目、技术博客、行业竞赛等展示专业能力,例如在GitHub上有高星开源项目的工程师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二是精准匹配岗位需求,针对目标公司的业务痛点准备案例(如“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提升用户留存率”),在面试中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单纯罗列工作经历;三是利用内部推荐,通过校友、前同事等渠道获取内推资格,可大幅提高简历筛选通过率,考取PMP、AWS认证等行业资质,也能在竞争中加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