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作交接是确保项目连续性、保障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团队协作或人员变动时,规范的交接能避免信息断层、重复劳动甚至项目风险,以下从交接前的准备、交接中的执行、交接后的跟进三个阶段,详细拆解设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并辅以实用工具和注意事项,帮助设计师高效完成交接。

交接前:明确需求,整理信息,建立交接框架
交接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需要提前规划的系统性工作,无论是主动离职、岗位调动还是项目阶段性交接,发起方(移交人)需至少提前1-2周启动准备,确保信息完整、逻辑清晰。
梳理核心文件与资产
设计工作的核心是“信息”与“资产”,需系统整理为可追溯、易理解的文档,建议按以下维度分类:
- 项目背景与目标:包含项目需求文档(PRD)、设计目标(如用户增长、转化率提升)、关键节点(上线时间、迭代计划),帮助接收人快速理解“为何做”。
- 设计过程与决策:整理设计草图、线框图、原型迭代版本(标注修改原因,如“用户反馈按钮过小,放大至48px”)、设计评审记录(会议纪要、争议点及解决方案),避免接收人重复“踩坑”。
- 交付物与规范:最终设计稿(标注图层命名规范、切图标注说明)、设计规范(组件库、色彩系统、字体规则,附文件链接或版本号)、源文件(PSD、Sketch、Figma等,明确是否保留历史版本)。
- 协作与反馈记录:项目沟通工具(如Slack、飞书)的关键对话截图、与开发/产品/测试的对接记录(如“此交互需iOS端适配,已提工单”)、用户测试反馈及优化方案。
梳理待办与风险点
列出当前进行中的任务、未完成的设计需求、潜在风险(如“某模块视觉稿未通过最终评审,需与产品经理确认方向”),并标注优先级(P0-P3)和负责人。
任务名称 | 当前状态 | 优先级 | 负责人 | 风险说明 |
---|---|---|---|---|
首页改版视觉优化 | 初稿完成,待评审 | P1 | 张三 | 产品经理对“色彩方案”有分歧,需周三前确认 |
用户中心图标重设计 | 未开始 | P2 | 李四 | 依赖前端组件库更新,需同步进度 |
A/B测试数据整理 | 收集中 | P3 | 王五 | 需对接数据分析师,获取用户行为数据 |
对接接收人,明确交接计划
与接收人(接交人)沟通,确认交接时间、方式(线上/线下)及重点。“本次交接聚焦B端项目,C端项目由其他同事对接,我会优先梳理需求文档和设计规范”,预留1-2天“缓冲期”,方便接收人提问,避免仓促交接导致遗漏。

交接中:结构化呈现,场景化演示,确保信息传递有效
交接过程需避免“文件一扔、口头交代”的随意模式,而是通过结构化沟通,让接收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建议采用“文档讲解+系统演示+答疑复盘”三步法。
文档讲解:逻辑化传递核心信息
以交接文档为基础,按“项目-模块-细节”的逻辑分层讲解:
- 宏观层面:先介绍项目整体背景(如“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核心用户是HR,目标是提升招聘效率”),再拆解项目结构(如包含“简历筛选、面试安排、数据报表”三大模块),让接收人建立全局认知。
- 中观层面:聚焦具体模块,讲解设计思路(如“简历筛选模块采用‘卡片式布局+筛选条件侧边栏’,原因是HR需要快速浏览信息并过滤”),并关联需求文档中的关键指标(如“筛选条件需支持‘按薪资范围’筛选,这是用户高频需求”)。
- 微观层面:演示设计细节,如“按钮使用蓝色(#1890ff),圆角4px,hover状态加深10%”,并说明设计规范依据(如“遵循公司VI手册,确保品牌一致性”)。
系统演示:场景化还原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高度依赖工具,需演示实际操作流程,帮助接收人快速上手:
- 设计工具:展示源文件的组织结构(如“Sketch中按‘页面-组件-元素’分层命名”)、组件库的使用方法(如“按钮组件已创建样式断点,直接拖拽即可适配不同屏幕”)。
- 协作工具:演示项目沟通工具的查阅方式(如“飞书项目文档中‘设计评审’文件夹包含所有会议纪要,最新版本在顶部”)、版本管理工具的规则(如“Figma文件通过‘分支管理’迭代,主分支保持稳定,开发分支用于对接”)。
- 交付流程:说明设计稿的交付标准(如“切图需标注@2x和@3x,附Zeplin链接”)、与开发的对接流程(如“交互原型通过蓝湖共享,标注‘开发备注’如‘此处需加载动画’”)。
答疑复盘:确认无遗漏、无误解
讲解和演示后,留出充足时间让接收人提问,重点确认“模糊点”和“风险点”。

- 接收人问:“这个模块的视觉稿为什么没有用之前的设计规范?”
- 移交人需回答:“之前的设计规范是针对C端用户,B端用户更注重信息密度,所以调整了字体大小和间距,具体可查看PRD中的‘用户画像’部分。”
共同梳理《交接清单》,逐项核对文件、资产、任务是否完成,双方签字确认,明确责任划分。
交接后:短期支持,长期跟进,确保平稳过渡
交接完成不代表结束,移交人需提供1-2周的短期支持,同时建立长期反馈机制,避免“人走茶凉”。
短期支持:及时响应,解决问题
移交人需保持通讯畅通(如微信、邮件),对接收人提出的问题快速响应(原则上24小时内回复)。
- 若接收人对“组件库的使用”有疑问,可录制操作视频或远程演示;
- 若开发对接时出现“设计稿标注不清晰”,移交人需协助补充说明,避免接收人反复沟通。
长期跟进:复盘优化,沉淀经验
交接1-2周后,双方需进行一次复盘,总结交接中的问题(如“文档中缺少某模块的交互说明,导致开发返工”),并优化交接流程,将本次交接的文档、清单沉淀到团队知识库(如Confluence、语雀),形成标准化模板,供后续参考。
相关问答FAQs
Q1:交接时遇到接收人经验不足,理解较慢怎么办?
A: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用“用户故事”代替“需求文档”,用“场景案例”代替“设计规范”,帮助接收人建立感性认知,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先教组件库的基础使用,再演示如何修改按钮样式”,提供“模板化工具”,如交接文档模板、设计规范检查清单,降低上手难度。
Q2:项目紧急,交接时间不足,如何平衡效率与完整性?
A:采用“优先级排序法”,先交接“核心信息”(项目目标、关键设计稿、待办任务),再交接“辅助信息”(历史迭代记录、低优先级任务),利用工具提升效率,如用Figma的“评论”功能标注设计稿关键信息,用飞书的“文档协作”实时更新交接清单,若实在时间紧张,可指定一位“中间人”(如项目经理)协助对接,确保信息传递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