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近年来在多个领域搭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与发展平台,通过“搭建”这一核心动作,不断强化区域枢纽功能、深化开放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下从经济、文化、民生、科技四个维度,详细阐述南宁的“搭建”实践与成效。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南宁依托地缘优势和政策红利,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两会”)为核心,构建起面向东盟的立体化开放合作体系,自2004年“两会”永久落户南宁以来,累计举办展会超100场,吸引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促成贸易投资合作项目超5000个,签约金额超万亿元,这一平台不仅成为中国与东盟政治、经贸、文化合作的重要窗口,更带动了南宁—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南宁进一步搭建“南宁渠道”升级版: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数字经济等跨境产业集群;设立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引进金融机构及配套企业超300家,形成跨境人民币结算、东盟货币交易等特色金融业务;建设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推动东盟热带水果、橡胶等农产品及中国机电、建材等产品双向流通,2023年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南宁还搭建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合规咨询、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服务企业超2000家,推动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2.5%。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南宁以“搭建文化之桥”为理念,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深度交融,自2006年起,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每年在南宁举办,累计吸引东盟各国文化机构、艺术家代表超万人次,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文化产业等议题开展对话,促成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等多项合作成果。
在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南宁搭建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品牌平台,自1999年创办以来,邀请东盟国家艺术家同台演出,将山歌文化与东盟歌舞元素融合,成为展示中国—东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舞台,建设中国—东盟艺术院、东南亚艺术创作中心等机构,推动中国书画、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走进东盟,东盟国家的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也通过南宁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在教育领域,南宁搭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联合东盟国家20余所院校开设跨境专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5万人;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每年为东盟国家培养留学生超3000人,形成“留学南宁”品牌。

搭建民生服务平台,提升城市治理与居民生活品质
南宁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搭建起覆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政务服务方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改革,搭建“南宁智慧政务”平台,整合13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90%以上事项“不见面审批”,2023年线上办理率达85%,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
在交通出行领域,南宁搭建“智慧交通”系统,整合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数据,推出“南宁行”APP,实现实时公交查询、扫码乘车、拥堵预警等功能;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建成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开通国际航线20余条,2023年吴圩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地铁运营里程达128公里,形成“地铁+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体系,在社区治理方面,搭建“智慧社区”平台,整合网格管理、物业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2023年全市建成智慧社区120个,居民满意度达92%,南宁还搭建了“健康南宁”医疗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问诊等功能全覆盖,三甲医院达15家,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3.2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驱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南宁以创新为引领,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建设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吸引中关村企业超200家,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中心,联合东盟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10个,在农业技术、环保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2023年促成技术合作项目50个,交易额超10亿元。
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南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200余家规上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建设“数字南宁”城市大脑,整合交通、政务、环保等数据资源,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通过大数据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0%,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邕江计划”,搭建“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800家,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南宁“搭建”平台成效概览
领域 | 核心平台 | 主要成效 |
---|---|---|
经济开放 | 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金融城 | 累计签约超万亿元,金融机构超300家,2023年对东盟进出口额增长12.5% |
文化交流 |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 举办20余届,吸引东盟国家代表超万人次,推动100余项文化合作成果落地 |
民生服务 | 南宁智慧政务、智慧社区 | 90%事项“不见面审批”,建成120个智慧社区,居民满意度92% |
科技创新 | 南宁·中关村创新基地、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中心 | 引进200家企业,共建10个联合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达800家 |
相关问答FAQs
Q1:南宁搭建的开放合作平台对中小企业有哪些具体支持?
A:南宁针对中小企业搭建了多层次支持体系:一是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设立“中小企业专区”,提供低成本展位和精准对接服务;二是建设RCEP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政策解读、关税筹划、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三是推出“跨境金融直通车”,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汇率避险等金融产品,2023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超1500家,贷款发放额超80亿元。
Q2:南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A:南宁搭建“智慧城市”平台时,同步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和加密处理;二是设立数据安全监测中心,实时监控数据采集、传输、使用全流程;三是明确数据使用权限,实行“分级分类、权责对应”,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泄”,2023年未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