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澄清
✅ 什么是“破十法”?
破十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其中一个加数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凑成整十数(如10),另一部分再与剩余数值相加,例如计算9+6
时,可将6拆为1+5
,先用9+1=10,再加5得15,这种方法通过降低计算复杂度,培养孩子的数感和运算灵活性。

✅ 为什么用破十法解决“0+6”?
尽管0+6直接得出结果为6,但教师常以此为例引入破十法,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 任何数加0仍得原数(加法恒等性);
- 分解思维的普适性——即使不需要进位,也能尝试用相同策略验证答案;
- 建立统一解题框架,避免因题目简单而跳过关键步骤。
分步演示:如何用破十法计算0+6?
步骤 | 操作说明 | 示例对应过程 |
---|---|---|
①观察题目 | 确认两个加数分别为0和6,其中较小值为0。 | 题目:0 + 6 |
②选择拆分对象 | 根据破十法规则,优先拆分非零数(此处为6),将其分为“补足到10所需的部分”+余下部分,由于0无法参与凑十,实际只需将6视为整体保留。 | 因0无贡献,故6无需拆分 |
③模拟凑十过程 | 假设从6中拿出4与0组合成10(理论上不可行),此时会发现矛盾点:0不能与其他数形成有效组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当一方为0时,另一方即为和。 | 发现矛盾→修正认知:0不影响结果 |
④调整策略 | 回归加法基本定义:任何数加0等于它本身,因此直接写出结果6。 | 0+6=6 |
⑤逆向验证 | 用减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即6−0是否等于被加数)。 | 6−0=6,验证正确 |
关键提示:此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利用极端情况强化概念记忆,通过尝试错误路径(强行凑十失败),学生能深刻记住“0在加法中的中性作用”。
深度拓展训练建议
📌 变式练习设计
难度等级 | 题目类型 | 示例 | 训练目标 |
---|---|---|---|
⭐初级 | 含0的简单加法 | 0+3 / 4+0 | 巩固加法恒等性 |
⭐⭐中级 | 混合题型对比 | (0+7) vs (8+0) | 区分不同位置上的0的影响 |
⭐⭐⭐高级 | 应用题情境创设 | “我有0颗糖,又买了5颗…” | 联系生活实际,消除机械记忆偏差 |
📌 常见误区预警
- × 错误认知:“破十法必须每次都要拆开数字。”
→ ✔️ 正确引导: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方法,简单题可直接应用基本性质。 - × 混淆符号:将0误认为占位符而非独立数字。
→ ✔️ 解决方案:使用计数器或实物教具强调0的实际意义。
教学价值与能力培养
- 结构化思维构建
即使面对简单问题也坚持完整解题流程,有助于形成严谨的逻辑链条。 - 元认知能力提升
通过反思“为什么这里不能用常规破十法?”,学生学会监控自己的解题过程并及时调整策略。 - 迁移学习能力增强
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模式,为后续学习退位减法、乘法分配律等内容打下基础。
FAQs(常见问题解答)
Q1: 如果孩子坚持要用破十法算0+6该怎么办?
A: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ta正在努力统一解题方法,此时可以引导ta完成以下表格进行对比:
| 方法 | 适用场景 | 例题 | 优缺点比较 |
|------------|-----------------------|---------------|-------------------------|
| 直接法则 | 含0的加法 | 0+6=6 | 快捷准确,但依赖记忆 |
| 破十法尝试 | 理论可行但效率低 | 强行拆6为… | 暴露思维盲区,深化理解 |
最后归纳:“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Q2: 是否存在其他类似容易混淆的情况?
A: 是的,

- ①减法中的0陷阱题:如10−0 vs 10−10(前者得10,后者得0);
- ②乘法里的隐身单位:“每盒有0支笔,3盒共多少支?”(需明确0×3=0);
- ③除法争议点:“把0平均分成几份”(答案仍是0)。
建议制作专项错题卡,定期复习易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