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移动通信行业已从单纯的基础服务竞争转向“营销+服务”双轮驱动的综合实力比拼,中国移动作为行业龙头,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精准化营销、智能化服务、生态化布局和场景化体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下从营销策略与服务优化两大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营销策略:从“流量思维”到“用户价值思维”的转型
传统移动营销多依赖套餐补贴、广告轰炸等流量驱动模式,但用户对同质化营销的感知度逐渐降低,新时代营销需以用户生命周期为轴,实现“精准触达—价值共鸣—深度绑定”的闭环。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构建用户画像体系
通过整合用户通信行为、消费习惯、社交属性等多维度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如“价格敏感型”“流量重度用户”“家庭需求用户”等),基于画像实现分层营销:
- 新用户获取:针对年轻群体推出“校园套餐+生态权益”组合(如视频会员、外卖红包),通过社交媒体KOL精准触达;针对商务用户强调“5G高速网络+云服务”解决方案。
- 存量用户激活:对低活跃用户推送“流量券+定向内容包”,对高价值用户提供“VIP专属通道+定制化权益”(如机场贵宾厅、健康管理服务)。
- 流失用户召回:通过大数据识别流失预警信号(如连续3个月消费下降),结合历史消费偏好匹配“回归礼包”(如免费升级套餐、老用户专属折扣)。
场景化营销,融入用户生活全链路
将营销嵌入高频生活场景,实现“无感渗透”。
- 出行场景:与地图类APP合作,在用户导航时推送“流量加油包”“车联网服务套餐”;
- 娱乐场景:联合视频平台推出“看剧免流+会员折扣”组合包,通过内容付费转化用户;
- 家庭场景:以“家庭卡”为核心,捆绑宽带、智能家居、教育等权益,打造“全家享”生态套餐。
内容营销与情感共鸣,强化品牌认知
摆脱“卖产品”思维,转向“讲故事”与“建连接”。

- 发起“5G+乡村振兴”“科技助老”等公益项目,通过短视频传播品牌温度;
- 邀请用户参与“我的5G生活”UGC活动,将真实案例转化为营销素材;
- 针对Z世代推出“元宇宙通信馆”“虚拟偶像互动”等创新内容,塑造年轻化品牌形象。
生态化营销,拓展服务边界
跳出“通信服务”单一赛道,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生态体系。
- 与车企合作预装5G模组,提供“车载通信+娱乐+导航”一体化服务;
- 为中小企业输出“5G专网+云办公+AI客服”解决方案,从C端向B端延伸;
- 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通信+金融”联名权益(如话费分期、信用积分兑换)。
服务优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的升级
服务质量是用户留存的核心,移动服务需以“便捷性、个性化、智能化”为原则,打造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
智能化服务,提升效率与体验
- AI客服全覆盖:通过智能语音机器人处理70%以上常规咨询(如话费查询、套餐变更),复杂问题无缝转接人工,并实现“语音+文字”多渠道协同;
- 智能预测服务:基于用户行为预判需求,如流量不足时主动推送“加油包”,老年用户套餐到期前提醒“亲情号续订”;
- 智能故障排查:通过APP远程诊断网络问题,指导用户自助解决,减少线下营业厅压力。
全渠道服务,实现“一点接入,全程响应”
整合线下营业厅、APP、小程序、客服热线等渠道,建立统一服务中台,用户任一渠道发起请求,系统自动同步历史记录,避免重复描述问题。
- 线上申请“携号转网”,APP实时显示进度,完成后短信提醒;
- 线下营业厅办理业务后,自动同步至用户APP,形成电子档案供随时查询。
个性化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
- 定制化套餐:允许用户自由组合“流量+通话+短信+增值业务”,按需调整套餐内容;
- 专属服务通道:为银卡/金卡用户提供“一对一客户经理”“优先办理权”等特权;
- 适老化服务:推出“长辈版”APP(大字体、语音导航)、线下“爱心专席”,简化操作流程。
主动式服务,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
建立用户满意度监测体系,通过NPS(净推荐值)调研实时感知需求。

- 对连续投诉用户主动回访,制定“专属改进方案”;
- 网络故障修复后,发送“服务满意度调研”短信,收集反馈并迭代优化;
- 定期推送“通信安全提醒”(如防诈骗知识、流量异常预警)。
服务标准化与透明化,建立信任感
公开业务办理流程、资费标准、投诉处理时限等信息,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 套餐变更时,清晰展示“新旧套餐对比表”,突出流量、费用变化;
- 投诉处理进度实时可视化,用户可通过APP查看“受理—处理—反馈”全流程。
营销与服务的协同:以服务促营销,以营销强服务
营销与服务并非割裂存在,需形成“营销引流—服务留存—口碑传播”的正向循环。
- 营销活动中承诺的“专属客服”,需确保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避免“虚假宣传”;
- 用户通过服务渠道反馈的痛点(如套餐复杂),应快速迭代优化,并将改进成果转化为营销素材(如“全新简化套餐上线”);
- 鼓励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服务体验,通过UGC内容反哺品牌传播。
实施保障:组织、技术与文化的支撑
- 组织保障:成立“营销服务一体化”专项小组,打破市场部与客服部壁垒,统一目标与考核;
- 技术保障:加大AI、大数据、云计算投入,构建“智慧中台”,支撑精准营销与智能服务;
- 文化保障:强化“用户第一”的服务理念,将服务满意度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技能培训。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平衡营销推广频率与用户体验,避免用户反感?
A:需建立“用户感知度模型”,基于用户标签(如偏好渠道、活跃时段)控制营销触达频率:对高频活跃用户减少推送频次,对低频用户选择性推送有价值内容;同时提供“个性化订阅”选项,允许用户自主选择接收的信息类型与频率,营销内容需注重“有用性”与“趣味性”,例如结合用户兴趣推送“流量+内容”组合包,而非单纯广告轰炸。
Q2:针对老年用户,如何在智能化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
A:老年用户智能化服务需遵循“技术适老+服务适老”双原则:在技术层面,推出“长辈版”APP,简化操作界面,增加语音导航、一键呼叫人工客服等功能;在服务层面,保留线下营业厅“爱心窗口”,提供专人协助办理业务,定期开展“手机使用培训”“防诈骗讲座”等活动;通过家庭共享功能,允许子女远程协助父母管理套餐,解决老年人操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