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报表的制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企业系统化、数据化地掌握招聘动态,优化招聘策略,提升招聘效率,制作招聘报表需要明确目标、收集数据、设计框架、分析数据并呈现结果,以下是具体步骤和要点。

明确报表目标和受众是制作招聘报表的前提,不同管理层级对招聘数据的需求不同,HR部门可能需要关注招聘渠道有效性、简历筛选通过率等细节,而高层管理者更关注招聘成本、到岗率、人均效率等宏观指标,需根据受众确定报表核心内容,例如招聘完成率、渠道转化率、招聘周期、人均招聘成本等关键指标。
收集和整理数据是报表的基础,招聘数据来源包括招聘管理系统(ATS)、HRIS系统、Excel表格、邮件沟通记录等,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候选人信息(简历来源、面试阶段、录用状态)、招聘活动信息(渠道投入、面试安排、入职时间)、成本数据(渠道费用、面试成本、入职培训成本)等,数据收集后需进行清洗,去除重复或无效数据,统一格式(如日期格式、部门名称规范),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设计报表框架和指标体系,招聘报表通常包含核心指标、趋势分析、渠道对比、部门需求等模块,以月度招聘报表为例,可设计以下表格展示关键数据:
指标类别 | 具体指标 | 本月数据 | 上月数据 | 环比变化 |
---|---|---|---|---|
招聘需求 | 计划招聘人数 | 50 | 45 | +11.1% |
实际到岗人数 | 42 | 38 | +10.5% | |
招聘完成率 | 84% | 4% | -0.4% | |
招聘渠道 | 网络招聘(前程无忧/智联) | 120份简历 | 100份简历 | +20% |
内部推荐 | 35份简历 | 30份简历 | +16.7% | |
渠道到岗转化率 | 内部推荐25% | 网络招聘15% | ||
招聘效率 | 平均招聘周期(天) | 25 | 28 | -10.7% |
人均招聘成本(元) | 3500 | 3800 | -7.9% | |
候选人质量 | 面试通过率 | 60% | 55% | +9.1% |
试用期留存率 | 85% | 80% | +6.25% |
在数据呈现时,需结合图表增强可读性,例如用折线图展示招聘完成率趋势,用饼图分析渠道占比,用柱状图对比各部门到岗情况,需对异常数据进行标注,例如某渠道简历量激增但转化率下降,需分析是否因简历质量不达标或岗位需求变化导致。

报表分析需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若内部推荐渠道转化率高于其他渠道,可考虑加大内部推荐激励;若某部门招聘周期过长,需排查是否因JD描述模糊、面试安排低效或候选人选择冲突导致,通过数据关联分析,找到招聘流程中的优化点,如缩短简历筛选时间、优化面试流程、调整渠道预算分配等。
报表输出需简洁明了,突出核心结论和改进建议,避免堆砌数据,而是用数据支撑观点,本月网络招聘渠道简历量增长20%,但转化率下降5%,建议优化岗位描述或调整投放策略”,定期回顾报表效果,根据管理需求调整指标和呈现方式,确保报表真正服务于招聘决策。
相关问答FAQs
Q1:招聘报表中哪些指标是必须关注的?
A1:核心指标包括招聘完成率(实际到岗人数/计划招聘人数)、招聘周期(从需求确认到入职的平均时长)、人均招聘成本(总招聘成本/到岗人数)、渠道转化率(各渠道到岗人数/渠道投递简历数)、试用期留存率(试用期通过人数/入职人数),这些指标直接反映招聘效率、成本控制和人才质量,是优化招聘策略的关键依据。
Q2:如何提升招聘报表的实用性?
A2:明确报表受众,针对管理层提供宏观趋势和成本分析,针对HR团队细化流程指标(如各环节淘汰率);定期更新数据(如周报/月报),确保时效性;结合业务目标调整指标,例如业务扩张期重点关注招聘完成率,成本控制期则侧重人均招聘成本;通过数据可视化(图表、仪表盘)简化复杂信息,并附上具体改进建议,推动数据驱动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