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作为国内领先的通信运营商,其招聘动态一直备受求职者关注,由于移动业务涵盖技术、市场、客服、管理等多个领域,且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岗位招聘时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专项招聘等不同渠道来综合分析其招聘规律。

校园招聘:主要集中于秋季春季,部分岗位有补录
校园招聘是移动吸纳应届毕业生的主渠道,针对对象主要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涵盖技术类(如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市场类(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综合类(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岗位。
- 秋季招聘(9月-次年1月):这是移动校园招聘的“黄金期”,通常从9月开始,各大高校秋招启动后,移动各省分公司会陆续发布招聘公告,集中在10-11月进行网申、笔试和面试,中国移动总部及各省公司往往会在10月统一开启“秋季校园招聘”,岗位以管培生、技术储备生、市场运营岗为主,招聘规模较大,覆盖全国重点高校,部分技术岗位(如5G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能提前至9月底启动,面向硕士、博士学历的专项招聘。
- 春季招聘(次年3月-6月):春季招聘主要面向秋招未招满的岗位或补录,以及部分春季毕业的应届生(如海外留学生),招聘规模相对秋招较小,但机会依然存在,尤其是地市级分公司或专业子公司(如咪咕公司、中移互联网公司)可能会在3-4月释放少量岗位,5-6月完成面试录用。
- 日常实习转正:部分移动分公司会在暑期(6-8月)开展“暑期实习生计划”,针对大三或研二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表现优秀者可在秋招中直接获得录用资格,这种“实习-转正”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校园招聘的重要补充。
社会招聘:全年滚动进行,重点岗位集中发布
社会招聘主要面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招聘需求更灵活,全年均有岗位发布,但不同时间段的重点有所差异。
- 常规岗位(全年滚动):客服代表、渠道经理、网络维护工程师等基层或操作类岗位,通常由各省分公司根据人员流动情况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招聘周期较短,从公告到录用可能仅需1-2个月,这类岗位对学历要求相对宽松(大专及以上),更看重工作经验和本地化适配能力。
- 重点岗位(季度性高峰):技术类(如云计算、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类(如项目经理、部门副职)等中高端岗位,往往在年初(1-3月)或年中(6-8月)集中发布,年初通常伴随企业年度战略规划,新增岗位较多;年中则可能因业务拓展(如5G基站建设、数字化转型项目)产生招聘需求,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等专业化公司,通常在3-4月发布年度社会招聘计划,岗位以技术研发、产品运营为主。
- 项目制招聘:针对特定项目(如大型展会保障、新业务试点)的临时岗位,招聘时间灵活,可能随时发布,项目结束后即终止,这类岗位通常以劳务派遣或项目制用工形式为主。
专项招聘:政策驱动或业务拓展,时间不固定
专项招聘通常与国家政策、行业趋势或移动自身战略重点相关,招聘时间和岗位具有不确定性,但近年呈现一定规律。
- “乡村振兴”专项招聘:响应国家政策,移动近年在县域及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项招聘”,主要面向乡镇营业厅、农村网络维护等岗位,招聘时间多集中在上半年(3-5月),重点服务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乡村推广。
- “数字新基建”专项招聘:随着5G、算力网络、智慧城市等新基建业务推进,移动会不定期发布专项招聘,例如2022-2023年曾集中招聘5G基站优化工程师、数据中心运维工程师等,时间多与项目落地节点相关,可能出现在下半年(9-11月)。
- 退役军人专项招聘:履行社会责任,移动每年会面向退役军人推出专项岗位,如客户经理、安保管理等,招聘时间通常在“八一”建军节前后(7-8月)或年底(11-12月)。
招聘时间影响因素总结
移动的招聘时间并非完全固定,受多重因素影响:

- 企业战略:如年度业务重点(如5G建设、云服务拓展)会决定岗位需求量和招聘节奏;
- 政策导向:国家“稳就业”“乡村振兴”等政策可能推动专项招聘提前或增加规模;
- 业务周期:校园招聘与高校毕业时间对接,社会招聘则与项目进度、人员流动周期相关;
- 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分公司招聘需求更旺盛,时间可能早于欠发达地区。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移动校园招聘和社招可以同时报名吗?
A:可以,中国移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针对对象不同(校园招聘仅限应届毕业生,社招要求工作经验),因此不存在岗位冲突,若应届毕业生在秋招中已通过移动某分公司面试,后续仍可尝试其他分公司的社招岗位(部分分公司允许同时投递,但最终录用需遵循企业规定),建议应届毕业生优先参与校招,社招可作为补充渠道。
Q2:如何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移动的招聘信息?
A:可通过以下渠道及时获取:
- 官方渠道:中国移动官网“人才招聘”专栏、各省分公司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如“中国移动招聘”“XX移动招聘”),信息发布最权威;
- 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搜索“中国移动”并设置“订阅提醒”;
- 校园渠道:关注目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官网或公众号,移动校招常通过高校就业网发布宣讲会及网申通知;
- 内推渠道:通过在职员工或校友获取内推码,部分岗位内推可优先筛选,建议定期多渠道查看,避免错过关键节点。
